跨界到“別人的碗里淘金”的結果會怎樣?剛剛宣布退出光伏產業的孚日股份(002083.SZ)給出的答案是:這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這家全球最大的家紡企業11月2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意圖退出6年前涉足的光伏產業,將出售全部光伏項目相關生產設備。值得玩味的是,孚日股份宣布退出光伏產業的時機,與其6年前投入巨資時一樣,都是
從家紡到光伏跨度太大
在王政看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追風是企業跨界失敗的主要原因。
無錫尚德的財富神話使光伏產業2008年成為各大行業和資本市場追捧的寵兒,正是在這個時候,這家2006年11月24日登陸深市中小板的家紡企業,2008年初將通過公開增發募集的12.6億元資金中的40%投向了光伏產業。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將投資成立孚日光伏,擬建設規模為年產60MW CIS薄膜太陽電池組件的生產基地,預計2009年第三季度投產。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8億元,當年3月又增資至5.44億元。
“當時孚日股份的作法違背了當初募資時的公開承諾。”張月鳳對記者說,孚日股份當時的承諾是:將募集到的資金悉數投向家紡類項目。
中研普華管理咨詢公司報告指出,2007年是太陽能多晶硅最為短缺、價格瘋狂上漲的一年,價格從每公斤幾十美元沖到最高峰的近500美元,整個光伏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
2008年8月,孚日股份投資的晶體硅電池項目第一條設計產能10MW的生產線設備正式投產。2011年9月,孚日投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30MW生產線正式投產。
然而,讓孚日股份想不到的是,經過多年瘋狂的投資,光伏行業供大于求,產品價格一路下滑。自2011年起,國內外多家光伏企業開始破產倒閉。此時,孚日股份的光伏項目還未全部投產。
2013年,孚日股份對光伏產業戰略收縮,剝離了大部分光伏資產。同時,業績備受拖累的孚日股份,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在今年1月公告中稱,收到1億元補助以“支持光伏產業發展”。
“公司并非要退出,而是在行業不景氣時的戰略收縮,等待時機。”孚日股份董秘吳明鳳當時對記者表示,公司不會放棄光伏板塊。
“從家紡跨境到光伏,跨度太大。”王政分析道,這應該是雖然光伏行業目前已有復蘇跡象,但孚日股份最終還是選擇放棄的原因。
主業增長困境難解
對孚日股份當時進入光伏產業,張月鳳認為,“這是因為主業增長乏力急于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孚日股份的主營業務是生產、銷售中高檔毛巾,由于產品差異化程度小,進入門檻比較低,中高檔毛巾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這嚴重制約了公司的盈利水平。與此同時,公司的主營產品以外銷為主,而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并未完全消退,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毛巾需求降低。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毛巾企業,孚日在主營業務上的提升空間比較有限。孚日財務部經理張萌表示,公司在2007年左右發現了光伏產業的崛起,經過仔細考察,遂決定進軍光伏領域。
“紡織行業用人特別多,而光伏行業用工少、技術含量又高,按照當時的產值算,家紡行業有一萬多人,光伏項目則只需要150個人,產出就可以和家紡產業相媲美。”張萌解釋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孚日股份家紡產品占比85%左右,應將精力集中于家紡產品的升級上,進一步提高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現實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毛巾產品現今主要還是以專柜形式存在于批發市場、超市、賣場內,渠道本身受限。另外準入門檻也低,充斥著大量小微企業,品牌商本身數量就少,毛利還不高。多重因素加在一起,天花板就來得特別快,要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還真不容易。
事實上,孚日股份此前也一直試圖突破渠道難題,從2007年就開始嘗試“大家紡”式的一站式家用紡織品購物中心,但幾年下來收效并不明顯。
“根本原因是缺乏品牌影響力。”在王政看來, “這個行業雖然分散,但隨著消費者的成熟,集中度其實也在提升,或許只有提前布局、深耕主業的企業才能沖出重圍。”
作者:鄭重 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