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摩洛哥電力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將達到42%,多年來靠進口能源滿足國內需求的摩洛哥已在計劃向歐盟出口電力。
沙漠上“種太陽”
都說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對摩洛哥來說,雖然沒有化石燃料資源這扇門,但卻有一扇上帝留下的窗:異常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在太陽能方面,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摩洛哥,每年的日照時間高達3000小時-3600小時,發電潛力高達2600千瓦時/平方米·年,是歐洲國家的兩倍;在風能方面,摩洛哥擁有長達1700公里的海岸線,另外還有廣闊的沙漠地帶,據估計風電可開發潛力達2.5萬MW。對于一個只有3000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也成了摩洛哥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資本”。
2009年,摩洛哥發布了“摩洛哥太陽能計劃”(Moroccan Solar Plan),正式開啟了開發太陽能寶藏的步伐。摩洛哥專門設立了一家由摩洛哥政府、國家水利電力局、哈桑二世經濟社會發展基金和能源投資公司(各占25%股份)組成的公私合營機構——摩洛哥太陽能管理署(Moroccan Agency for Solar Energy),專門負責國內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并具體通過一個名為“Noor”(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為“光”)的系列項目實施。
在克服了資金、技術、施工等層層障礙后,摩洛哥第一個太陽能電站Noor Ouarzazat一期項目于2016年2月在擁有“沙漠之門”之稱的南部城市Ouarzazate并網發電,默罕默德國王親自參加了并網儀式。Ouarzazate地區每年約有330天的日子都是晴空萬里,是建設太陽能發電站的理想選擇。
Noor Ouarzazate項目共有四期,總容量580MW,采用了光熱和光伏等不同太陽能發電技術,其中一期(160MW)、二期(200MW)采用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三期(150MW)采用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四(80MW)則采用光伏發電技術。目前,一期至三期工程已經投產,四期也已于2017年4月正式動工。四期工程全部投產后,可以為130萬人提供電力,每年減少CO2排放80萬噸。
迄今為止,Noor Ouarzazat項目已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和成功經驗: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綜合體項目;一期至三期項目采用了西班牙SENER公司先進的光熱發電技術,分別配備3小時、7小時和8小時的熔鹽儲能裝置,可以在夜間日落后發電,彌補常規太陽能發電沒有光照就無法進行的缺陷;與德國復興開發銀行(KfW)、歐盟以及法國開發署(AFD)等機構合作,獲取資金支持;通過公開招標選擇投資方合作開發,既引進利用了最為先進的技術,還實現了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這些不僅體現了摩洛哥優異的太陽能資源,也說明摩洛哥為開發太陽能資源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為后續開發積累了有益經驗,也為其他北非國家起了示范作用。
除此Noor Ouarzazate項目之外,摩洛哥還有Noor Tafilalet(75MW)、Noor Atlas(200MW)、Noor Argana(200MW)等多個太陽能發電項目在推進中。在風電方面,摩洛哥發布了為期十年、總投資315億迪拉姆的“摩洛哥風電項目”(Moroccan Integrated Wind Program),統籌推進1720MW的風力發電工程。2014年底投產的Tarfaya風電場(300MW)是非洲最大的風電場。
多年來為緩解國內的電力缺口,摩洛哥大量從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進口電力,2014年凈進口量達75.99億千瓦時(其中從西班牙進口58.34億千瓦時,阿爾及利亞進口17.65億千瓦時)。現在通過開發可再生能源,摩洛哥不但有望在未來滿足國內的電力需求,甚至在計劃向歐盟出口電力。人們可以開始期待,將來歐洲有可能用上來自非洲的綠色電力。
結語
摩洛哥的能源轉型雖然成績斐然,但現在說成功還為時尚早,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也有待解決:比如說政府部門職責不清、能效改革進展緩慢、大量新能源并網難題、在爭議領土地區(主要指西撒哈拉地區)建設電站帶來的國際影響、沙漠地區建設電站“與民爭水”現象,以及如何更好惠及當地百姓等問題。但是,作為一個相對落后的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能有如此勇氣和魄力推進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有可能“開倒車”的今天,難能可貴,也顯得格外耀眼。
(作者為國際能源署專家,編輯:馬克)
(本文首刊于2017年6月26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作者:呂忠 來源:《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