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一幢幢二層小樓整齊排列。站在村頭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站的門前,江西省于都縣羅坳鎮大橋村委會主任溫八月心潮澎湃——恍若轉眼之間,100多戶原居深山老林的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房,有了自己的產業,順利摘去了貧困戶的帽子;僅三四年時間,對金融二字無任何概念的大橋新村農民,九成以上使用著銀行的金融產品在不斷改善著自己
三
“今年擴大了生產規模,目前年生產腐竹至少有3萬公斤!7月17日,大橋村從事腐竹加工的村民張群生說。今年初,他再次從農行申請了10萬元“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營業額估算可達到100多萬元。在他看來,“如果貧困戶已經學會運用金融產品來為自己積累財富的時候,他決不可能出現再次返貧的局面。”
事實也如張群生所言。在2013年推出“扶貧搬遷貸”的時候,古嶂村大部分村民還憂心忡忡——這么多貸款以后怎么還?離開了土地生活該怎么過?然而僅僅不到兩年時間,搬入大橋新村的移民戶就有近8成還清了5萬元貸款。其中包括近7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出來了就有活路。去縣城做工,在村里入股,在家里種養,都能來錢。投資,又有銀行幫忙!睖匕嗽陆榻B,在還清銀行貸款后,大部分村民又選擇了轉換成“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用于投入其他的生產。僅他所知道的,大橋新村就有51戶。
站在大橋新村門樓前,一眼望去,是近200畝連片的百香果種植基地,這個由客商曾憲華投資的種植基地,如今已吸引了大橋村124戶村民投資。有以土地入股的,有從銀行貸款入股年底拿分紅的,也有入股與進基地務工同時并進的。金融生活開始走進這個移民新村的每一戶人家。智付通、電腦終端等銀行自助設備相繼在村里布放,村民能熟練地使用自助終端查詢、轉賬、消費。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在這里變得可觸可摸?梢灶A料,更加便捷的現代化金融服務渠道,也或將吸引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甚至民營資本進入這個村莊,為這個業已脫貧的新村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的經濟“血液”,讓致富奔小康的群眾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再造。
作者:王盛泉 謝文軍 宋石長 來源:中國江西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