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喬軼才
能源結構的變化將給電網帶來深刻影響。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表示,未來電力世界將更加低碳化、數字化、分散化。整個電能的生態也會變得非常復雜,要求互聯互通,具有大量計算的能力和預測能力,平衡電網的變動。電力物聯網市場到底有多大,喬軼才表示難以估算。不過,毫無疑問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不管是千億美元的智能電網市場,還是微電網市場,對互聯互通產品、邊緣控制產品、軟件產品都有大量需求。
電力物聯網將改變電力的未來。
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到2020年,清潔能源成為能源增量主體,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
能源結構的變化將給電網帶來深刻影響。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電力世界將更加低碳化、數字化、分散化。整個電能的生態也會變得非常復雜,要求互聯互通,具有大量計算的能力和預測能力,平衡電網的變動。
物聯網在電網中的應用,也給電網企業帶來挑戰。開放的物聯網將使得單一主體的經營越來越難以為繼。
電力物聯網市場到底有多大,喬軼才表示難以估算。不過,毫無疑問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不管是千億美元的智能電網市場,還是微電網市場,對互聯互通產品、邊緣控制產品、軟件產品都有大量需求。
單一主體經營難以為繼
記者: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對電網產生哪些影響?
喬軼才:根據國家戰略,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提升到20%左右。分析師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占新增生產力的比重將高達50%,也就是說未來在能源領域的新投資,基本上都是以新能源為主。
能源生產來源的變化,將給整個電網帶來非常深刻的變化。過去,從電廠集中發電、輸電到終端用戶用電都是一個單向流動的過程,相對來講比較簡單,整個供電過程是連續性的。但這樣生產和輸送能源的方式也帶來了一些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比如目前的霧霾、地球溫度的上升等,且化石能源是有限的。
目前新能源主要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主,其他新能源所占比例比較小。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對整個電網的架構模式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將要求整個電網更加靈活,更加智能化。
同時需求側的變化也比較大。由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很多用戶可以考慮能源的自給自足。埃森哲2015年的報告顯示,57%的消費者考慮在用電方面實現自給自足。目前江蘇很多工廠紛紛在屋頂鋪設太陽能,這將是非常強勁的市場需求。
但這類市場需求將導致需求側也變得比較復雜。在太陽能發電不足的時候,要去電網買電;太陽能發電足的時候,要向電網售電;某些時段存在電網和太陽能同時長期供電的情景,那么什么時候能從太陽能發電切換到市電,什么時候從市電切換到太陽能發電?
此外,如果真正想要完全做到能源的自給自足,必須要配置一些能源存儲的設備。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比較充足的時候,把電力存儲下來,需要出售的時候再放出去。
總體來講,整個電能的生態將會變得非常復雜,要求互聯互通,具有大量計算的能力和預測能力,平衡這一切的變動。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