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喬軼才
記者:針對未來能源趨勢給電網帶來的改變,也就是電網將慢慢地變成物聯網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勢,電網企業該如何應對?
喬軼才:物聯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電網,將吸引更多的業者進入這一行業,特別是國家還放開售電側。傳統的電網是重資產、單向流動的,但是電網的物聯網化會吸引很多非傳統電力的業者進入電力電網這個領域。他們也希望通過更加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更加先進的控制,更加有效的運營獲得更好的利潤。
而對于電網,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物聯網必然是開放的環境、開放的網絡,未來將越來越難做單一主體的經營。作為現有電網的業者,必須要快速地部署物聯網方案,接入智能化設備,對存量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部署就地、遠程的控制,大規模地部署軟件。
同時,這一切還要兼顧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對電網來說也是一大挑戰。舉個例子,德國是太陽能部署非常普遍的國家,每天中午太陽能產生的電力會過剩。于是德國不得不向鄰國輸送電力,要求鄰國以抽水蓄能等方式,把太陽能電力儲存起來。所以供電的連續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納之間的矛盾,有可能也是目前電網公司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當然,其他挑戰還包括對原有電網和傳統軟件系統的改造。
電力物聯網有三大機遇
記者:電網的這些轉變將給施耐德電氣帶來哪些機遇?
喬軼才:施耐德電氣的機遇主要有三個層面: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與服務。
以前電力是單向流動,產品不需要和電網互動,只需接受,不用回饋任何的信息。現在以及將來,整個電網從發電側到用電側都會成為智能化的體系,中間存在著大量的能源雙向流動。而能源雙向流動的前提就是信息的雙向流動,所以將來所謂的智能化產品就會面臨完全的升級換代的機遇。
電網正在慢慢地變成物聯網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勢,就要求我們有很多的通訊設備,去收集訊息,做一定的處理后再上傳到軟件。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從事軟件業務的公司在能源領域非常活躍,不管是本地軟件還是云端軟件,這同時也是施耐德電氣的機遇。
記者:如果一個投資者想咨詢,針對電力電網行業未來的變化,未來三到五年可以投資哪些比較具體或者說細分的領域,你如何回答?
喬軼才:從產品方面,智慧產品、自動控制與傳統產品的結合以及軟件產品都是大的投資方向。
從市場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關注智慧電網市場。正如我前面所說,電網的傳輸方式將從單向變為雙向,同時人們對供電的可靠性和連續性要求越來越高,電網就必須變得更加智能化,建設物聯網也就成為必然。在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自然會拉動市場需求。
投資者還可以關注微電網領域。一些追求供電自給自足的用戶,在用電的同時,也在發電。他們就要建立自己的小網絡,也就是微電網(微能源網)。這類微電網的建設及其與電網的互動,就會對互聯互通產品、邊緣控制產品、軟件產品產生大量需求。
而所有這些物聯網的建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也是投資者可以關注的商機。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