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自愿認購交易正式啟動已1月有余。截至記者發稿,在綠證自愿認購平臺上,明陽智慧能源以購買7100個綠證位列榮譽榜第一,江森控股以1000個綠證購買量位列其后。截至7月31日,綠證自愿認購量為6833個,其中企業認購量約占75%,所含電力約占2016年風光發電總量的0.002%。
有利促進清潔能源轉型
推行綠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自愿階段,我國的綠證價格考慮以市場定價為基礎,但不高于相應的國家補貼標準。主要是營造一個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策略,實現補貼的平穩退出。
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價改革研究報告(2017年3月)數據,2017年補貼資金需求為1076億元,而補貼規模只有719億元,當年差額為357億元,累計差額達到851億元。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研究員王斯成認為:“2017年開始清算前6批上目錄的項目欠款,即使全部清算,也才能清算到2015年2月以前并網的RE項目。”
這意味著,企業如果選擇出售綠證,拿到的錢必然低于應獲得的補貼金額,但是相對于補貼缺口極大的補貼,顯然綠證是一種更加“靠譜”的選擇。但是,綠證的自愿認購階段不是為了解決補貼問題的,更多是為了讓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更好認識綠電。
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預計在2018年后服役的所有項目均需強制性采用“綠證”交易機制,不再使用之前的“固定電價補貼”。但在優化項目現金流方面,與以往補貼延遲發放長達3年的“補貼”機制相比,項目選擇按月支付的“綠證”交易機制,預計僅能將凈現值狀況優化6%。
“現在是自愿認購綠證階段,效果還有限。”王斯成認為,“如果2018年實行強制配額,則將大大加速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而且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證書制度+強制配額’將會有效解決補貼資金不足和補貼拖欠的問題,促進能源轉型。”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