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處于三伏天的惠州,太陽異常毒辣,氣溫高達35℃。但對于惠東縣多祝鎮聯新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干部張金華來說,太陽越曬,他越開心——這意味著村子后山的那片光伏基地將“曬”出更多錢。
繞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記者跟著村干部走了約2公里,來到聯新村后面的半山坡,562根水泥柱撐著3394片太陽能電板
財政補貼電價差價穩定脫貧預期
記者了解到,光伏發電項目受益長達20年以上,貧困戶可以長期從中獲取穩定的收益。
“光伏項目最大的好處就是裝上之后,幾乎不用再投入就能持續賺錢,風險小、收益穩定,是非常好的扶貧項目。”市扶貧辦副主任鐘志云分析。
就拿洪湖村來說,2016年上馬光伏項目投資98萬元,年發電量達到11.14萬度,年收益實現10.9萬元,刨除日常維護等費用,凈利潤達到9.8萬元,投資凈收益率有10%;惠東縣稔山鎮新村村的光伏項目投資凈收益率更是高達15.5%。“這樣的回報率比種養殖高得多、穩得多。”鄭忠業說。
記者通過統計來自市扶貧辦的數據了解到,截至目前,該市已經有15個村建成光伏發電項目,9個村正在建設,近30個村準備建設。從全市的項目建設和計劃來看,2016年完成建設規模268.1kW,年發電量39.31萬度,按當年上網電價0.98元/度計算,為項目所在的貧困村、貧困戶帶來38.5萬元的收益;今年上半年已建成并網規模410kW,年發電量61.63萬度,帶來60.4萬元的收益。目前還有更多項目在建或者在計劃中,這部分規模達到9056kW,預計年發電量1142萬度,預計收益達1119萬元。
按國家發改委的相關政策,從2017年下半年起,將調低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執行2017年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0.85元/度,比2016年度的0.98元/度降低0.13元/度。為確保貧困村、貧困戶的光伏扶貧項目不因國家政策調整而降低收益,日前,市扶貧辦與市財政局制定《惠州市光伏扶貧上網電價補貼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剛剛結束了公示。按照該辦法,將實行每度電補助0.13元,由市、縣(區)財政按5∶5比例分擔。
“之前向貧困戶承諾的電價是0.98元/度,現在國家調整并網電價標準,我們為了兌現承諾,專門出臺財政補貼差價的政策,以彰顯政府對扶貧的決心,穩定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預期。”市扶貧辦負責人表示。
根據惠州市對目前并網的光伏發電項目調查顯示,全市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率在10%—11%,預計收回成本年限為10年。為確保貧困村、貧困戶增加收入,如期收回項目投資,惠州將光伏扶貧上網電價差額財政補助年限設定為自項目投產上網起補貼5年。
創新用地模式破解光伏項目用地難
雖然農村地區土地廣闊,但是要找到一塊面積寬闊的空地建設光伏基地并不容易。
光伏扶貧既是惠州扶貧開發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重頭項目,而這一龐大工程剛剛開始。市扶貧辦數據顯示,當前擬建項目的規模高達6650kW,比已建成678.1kW的規模和在建2406.67kW的規模總和還要多一倍。這意味著需要找到更多合適的地方安置這些項目。
實際上,農村地區空地雖多,但是農業用地的紅線不能碰,國土、林業等規劃也有諸多限制。張金華告訴記者,聯新村的光伏項目找了好多地方,最后才在后山的荒地找到合適選址。一些地方在貧困戶屋頂安裝的模式也有局限,貧困戶住宅相對簡陋,承重能力較差,不利于項目落地。
有專家建議,對于條件不太適合建光伏項目的農村地區,可以采取異地建站的模式,這在廣東已有先例。對口幫扶清遠市陽山縣的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就因為用地限制問題而采取異地光伏扶貧的模式,將項目轉移到黃埔區的廣州國際生物島內眾多大廈的樓頂上,利用樓頂閑置資源很好地解決項目建設用地問題。
對于建成的項目也需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進一步提高效益。光伏發電站占地面積較大,開荒之后如果只是擺放光伏發電設備,下面閑置的土地就顯得浪費。喜愛學習的張金華了解到一種“農光互補”的扶貧模式,將其引進到聯新村推行,將光伏發電和種養殖業結合在一起,增加土地的產出。
記者在基地看到,中間是一條延至山坡頂的小路,路的一邊是一片番薯苗。只要不下大雨,村民吳國華都要到光伏發電基地檢查發電站的運營情況。身為基地管理員的他除了維護發電站,還要負責太陽能電板下面的土地種植。“我們還要種花生、玉米、蔬菜等其他農作物。”吳國華指著小路的另一邊說道。據介紹,種植的種子、肥料都由扶貧單位提供,目前種植獲得的收益主要歸集體,接下來考慮分包給貧困戶種植。由于有太陽能電板遮陽擋雨,還將開展養雞、養鴨等養殖業,形成“光養結合”的扶貧格局。
在張金華看來,引進“農光互補”帶來的不僅是增加單位用地的產出。“光伏發電分紅固然能增加貧困戶的收入,但并不是扶貧的全部。扶貧也要扶志,人勤地不懶,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活干,由此帶來更多可持續的收入,才能真正實現脫貧。”他說。
作者: 葉石界 梁芷荷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