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7月份發電量數據。
7月份,全國發電量60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1-7月累計發電量356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記者分析,7月份發電量增速較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今年夏天特別炎熱,空調耗電增加;二是鋼鐵、煤炭、有
火電同比增長10.5%
國家統計局同時公布了分品種的發電數據。
7月全國火力發電量43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5%。1-7月累計發電量265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8%。
7月份,全國水力發電量12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2%;1-7月累計水力發電量585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4%;全國核能發電量2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5%;1-7月累計核能發電量13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1%。
同時,新能源發電增速維持高位。其中,7月份全國風力發電量1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6%;全國太陽能發電量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7%。
從分品種的發電量來看,火電高達10.5%的增速引人關注。不過,8月14日,發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等16部門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一攬子的煤電控制新政,有可能為當前火電的快速發展降溫。
國家能源局的一位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專門提出了煤電去產能的概念。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求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以上,實施煤電超低排放改造4.2 億千瓦、節能改造3.4 億千瓦、靈活性改造2.2 億千瓦。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煤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10 克/千瓦時。
上述官員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具體到項目層面的2017年煤電去產能實施方案。
“盡管7月份風電和光伏發電增速分別在10%和20%以上,但由于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總體規模比較小,對發電結構的改善作用目前還不是特別明顯。”林伯強分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此前曾介紹,新能源發電中存在的棄風棄光問題得到明顯好轉。緩解棄水棄風棄光問題是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上半年棄風率、棄光率分別下降了7個百分點和4.5個百分點。
林伯強分析,盡管新能源發電的棄風棄光問題有所緩解,但沒有出現根本性改善。在整個電力供應偏向寬松甚至過剩的情況下,并不占據成本優勢的新能源發電還要去與煤電爭奪生存空間。新能源發電依然面臨多重挑戰。
此外,相比國網能源研究院對今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的樂觀估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預估要更為保守一些。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提出,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左右,增速與去年大體持平。若全國出現長時間大范圍極端高溫天氣,則將導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略高于5%。
作者: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