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光伏發電建設運行信息透露,上半年,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3GW以上,同比增長9%,創造同期新高。 有機構預測,因國內外光伏需求強勁、國內產業發展政策目標超預期以及未來成本下降空間較大,中國光伏產業的長期增長拐點已顯現,整個產業將進入上行周期。 作為全國乃
突破制約因素
江蘇省統計局也指出,核心競爭力不足、歐美對華“雙反”措施、企業融資難等因素都制約著江蘇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核心競爭力方面,江蘇省統計局稱,近年來,江蘇光伏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技術研發主要依賴于少數龍頭企業,大多數中小型光伏企業缺少研發意識和創新能力,“技術跟隨”現象突出,同質化競爭嚴重,此外,在高端、關鍵工藝技術方面與國外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國際市場方面,自2012年以來,發達國家甚至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針對中國的“雙反”措施和調查在光伏產業中屢見不鮮,貿易摩擦風險成為常態。比如,2017年3月,歐委會決定對中國光伏“雙反”措施延長實施18個月;2017年5月,美國決定對進口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全球保障性措施調查。
“近幾年來,有一半的精力都用在研究和破除貿易壁壘上。”一位光伏企業的高管對記者表示。不過,同時在行業協會任職的他認為,光伏產業集中遇到這些“國際官司”也是好事,為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積累了應對經驗,畢竟“贏輸的幾率對等”。
企業融資方面,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光伏企業境內融資成本平均在8%,遠高于歐美平均水平,加重了企業的資金負擔、侵蝕企業利潤。
此外,江蘇省統計局還指出,目前江蘇光伏產業過剩產能逐步削減、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是產業發展對政策過度依賴的問題依然存在,這增加了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對于如何解決上述難題,江蘇提出要加快江蘇光伏產業沿“一帶一路”的布局,引導光伏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光伏產業園、投資光伏電站、加大對沿線國家的光伏產品出口。同時,繼續挖掘國內市場、擴大內需。
此外,要轉變以規模化降成本的傳統發展思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統籌政策和資金資源,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中支持光伏企業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江蘇光伏制造向光伏智造轉變。
作者:王海平 來源:21世紀紀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