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19日,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以及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簡稱“PVCEC2017”)在京舉行,各種光伏廠商在展會上紛紛亮出王牌產品。先進的光伏技術、解決方案、應用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讓記者目不
非技術成本有降低空間
技術成本降低對于光伏早日實現平價上網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土地使用費用、電網接入費用、前期開發費用等在內的非技術成本降低仍有下降空間。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以光伏發電為例,我國的幾個項目同國外相比成本依然較高,包括土地、電網送出、資金利用費均高出國際水平,還有稅收、限電等問題,如果把這些非光伏技術成本去除,光伏發電成本至少有0.1元/千瓦時的下降空間。”王勃華也公開表示,盡快降低非技術性成本是推動我國光伏平價上網的關鍵。
據了解,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規定,光伏發電屬工業項目,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為60元/平方米,即4萬元/畝。如果以此標準對光伏電站征收土地使用費,會極大影響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率。一個20兆瓦的農光互補項目,土地經流轉或者轉變性質變為建設用地后,新增的成本至少要2000萬元以上。
為解決光伏用地成本高的問題,有關部門不久前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發電產業健康發展用地的意見》,對農業光伏和光伏扶貧的用地在一定條件下“松綁”。
此外,接入電網的費用,也占非技術成本中的主體。例如,一般6兆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接入電網需要一個10千伏的升壓站,就近接入電網的費用在400萬元左右,如不能就近接入電網,整個電站投資會增加100萬元~200萬元。
對此,國家電網已編制了《關于做好分布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服務意見》)。《服務意見》中提出,國家電網將對適用范圍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電網改造、接入公共電網的接網工程全部由電網企業投資。
針對稅費減免,國家也有新舉措。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下發了征求對《關于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涉企稅費負擔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根據可再生能源企業稅費負擔普遍較重的實際情況,明確了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稅費減免政策。針對光伏企業,《通知》規定,光伏發電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從2018年12月31日延長到2020年12月31日。
隨著國家不斷出臺新政策、新規范,讓光伏發電的非技術成本持續降低,為早日實現光伏平價上網發揮作用。
多管齊下讓收益疊加
目前,我國太陽能發電成本已經降至0.7元~0.8元/千瓦時,光伏要實現平價上網,仍需再控制成本,把發電成本降至0.4元/千瓦時,甚至更低。要確保產品質量,發電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很難再降是不爭的事實。實現平價上網還需要從增加項目收益角度考慮。一方面要提升智能化運維水平,另一方面在光伏與其它產業結合方面要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隨著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軟件技術以及ICT技術的崛起,先進的設計和運維手段已經可以實現讓光伏電站在全生命周期實現成本降低。
記者了解到,當前國內很多智能化解決方案可以做到及時對逆變器和組件故障進行報警,最大限度減少光伏電站的發電量損失。通過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為全面提高電站綜合效率提供了保障。電站運維人員甚至可以通過瀏覽器、手機等多種訪問方式隨時隨地掌控多個電站運行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在光伏與其他產業深度結合方面,也為光伏平價上網做出探索。利用光伏+農、林、牧、漁等模式發展,讓農、林、牧、漁的收益補貼光伏發電成本或將成為盡早實現光伏平價上網的方法之一。
山西大同的首批光伏“領跑者”項目,采用的就是林光互補的發展模式。在光伏板之間種植灌木,不僅保持水土,還能增加部分林木收益。
通威集團在做漁光互補方面頗有建樹,該公司已在江蘇如東、江蘇揚中、江西南昌、廣西欽州等地開發建設了“漁光一體”基地。經測算,在我國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地區的魚塘,每畝池塘的利潤可比單純水產養殖提高5倍~10倍。漁光一體,實現了光伏+漁業收入的雙重疊加。
此次展會期間,中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家農寶”和“家利寶”第三代產品。這也是對“光伏+特色產業”的創新利用模式之一。中利集團旗下的中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婁力爭博士介紹,“家農寶”和“家利寶”兩款產品是“共享收益”的創新模式。上述兩款產品還可與當地民風民俗結合,實現“光伏+特色農業+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的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為家用光伏市場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向縱深發展創造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亮子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