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九大紀念郵票上首次出現了光伏的靚影,成為其重要設計元素,中國光伏產業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后第三張“走出去”的新名片。
在全球將近20個國家建廠,產品銷售至180多個國家……中國光伏“走出去”的“引燃效應”正在呈現。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國際貿易壁壘呈現常態化趨勢,中國光伏“全球本土
近日,十九大紀念郵票上首次出現了光伏的靚影,成為其重要設計元素,中國光伏產業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后第三張“走出去”的新名片。
在全球將近20個國家建廠,產品銷售至180多個國家……中國光伏“走出去”的“引燃效應”正在呈現。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國際貿易壁壘呈現常態化趨勢,中國光伏“全球本土化”將如何實現?
全球光伏貿易戰全面升級
“光伏國際市場去中心化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告訴記者。 近10年來,全球光伏國際市場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前光伏國際市場近7成在歐洲,歐洲近7成在德國,現在整個歐洲的份額跌至10%左右,王勃華形象地稱之為全球光伏市場已經從“一家獨大”變為“此起彼伏”。
簡單來講,全球光伏產品對單一區域過度依賴的市場格局已經不存在了,而在國際能源署(IEA)相關報告的主要情景預測中,全球太陽能光伏總產能將在2022年之前達到740吉瓦,超過印度和日本目前的合計電力總產能。而其中,中國成為無可爭議的光伏增長引領者,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
IEA可再生能源部項目經理Heymi Bahar坦言,如果排除不確定因素和各種壁壘,光伏的增速可以進一步提高。顯而易見的是,光伏國際貿易壁壘正趨于常態化,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朝陽產業,為了保護本國和本地區的光伏產業發展,保持在能源革命中的競爭力,全球主要光伏市場貿易壁壘高筑者比比皆是。比如,中國光伏已經經歷了美國和歐盟的雙反,最近又逢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光伏電池及組件全球保障措施調查(“201”調查)作出損害裁決,盡管這個決定不僅增加了光伏產品全球正常貿易的不確定性,也不利于美國內光伏產業整體健康、均衡發展。
政策風險需關注
光伏發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政策處于多樣化不斷調整的階段,個別國家的調整幅度也比較大。作為高度依賴政策支持的產業,由光伏支持政策不穩定而帶來的風險可控度相對較差。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表示,現在以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為代表的的亞洲市場是第一大市場,美洲市場增加的同時,歐洲市場持續萎縮,新興市場范圍則繼續擴大。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