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九大紀念郵票上首次出現了光伏的靚影,成為其重要設計元素,中國光伏產業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后第三張“走出去”的新名片。
在全球將近20個國家建廠,產品銷售至180多個國家……中國光伏“走出去”的“引燃效應”正在呈現。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國際貿易壁壘呈現常態化趨勢,中國光伏“全球本土
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相關數據,最近兩年國際光伏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應用范圍擴大,24個國家裝機超過100萬千瓦,114個國家裝機超過1萬千瓦。從供電量上看,去年全球發電量超過了1350億千瓦時,占比達到了1.5%,并且有17個國家光伏發電量躍增,占比超過了12%。
從國際政策支持上來看,從起步階段進入現在市場化大規模應用階段,激勵性政策仍然是促進光伏發電市場發展的主流政策,呈現多樣化特征。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趨同,市場化為主——參與電力市場,采取招標電價,而限制性政策緩和或者回頭,比如西班牙正考慮重啟光伏發電市場,瑞典取消對太陽能發電的一些稅收。
政策風險仍舊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比如在亞太地區,日本政策處于緊縮狀態,印度雖提出了尼赫魯國家太陽能計劃,但中央政策與地方政策執行存在一定的脫節和不協調問題。
“近期全球光伏發電市場預期維持8000萬千瓦以上的新增規模,不久將是最大新增電源主力,全球市場地域格局出現一定調整,(準)后市場國家呈現工商業光伏、民用光伏市場占比回升趨勢,儲能+光伏系統是其發展方向,成本降低促進新興市場范圍和規模持續擴大,新興市場提供機遇的同時,其成熟可能需要經歷過程,政策風險需要關注。”時璟麗給出建議。
“走出去”出路在哪兒
隨著光伏發電產本的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體系的形成,一些國家已經將清潔能源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光伏企業“走出去”不斷輸出先進產品,傳播低碳理念,在“走出去”的框架下,惠及沿線國家和地區。
天合光能副總裁兼全球銷售與市場負責人印榮方認為中國光伏“走出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100%的制造在國內,通過貿易的方式輸出光伏產品。第二階段從2009年開始,輸出“中國制造”,其中也包含EPC。第三階段則是近年來逐漸輸出服務、價值和解決方案,不止提供EPC,還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希望一些新興市場光伏發展可以從1.0時代直接跨越到3.0時代,不過,這也需要視各國電網布局及完善度來定。
印榮方反復提及一個詞就是中國光伏的“全球本地化”,他說:“2012年以前中國光伏是全球化銷售行業,2016年是全球化成功,那么2017年到現在,行業的變化可以用‘全球本地化’形容,在海外市場能夠更好利用當地資源生存和發展!
經濟發展全球化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在海外越來越多地采取共享、共贏的模式去實現海外市場的流通。隨著中國光伏業務的海外重心逐漸從歐美市場轉向新興市場,經營風險在加大,經營未知性在加大。多位光伏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不同的環節和不同的鏈條段能夠共抗海外風險,是在海外謀求發展的核心因素。
我國融資租賃“走出去”集中在飛機、船舶等適合跨國經營的領域,但光伏或許是下一步融資租賃“走出去”發力的重要領域!耙环矫嬖谖鞣絿疑踔猎谝恍粠б宦贰鼐國家,光伏項目或者光伏企業的融資租賃應用已經比較廣泛,有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另外一方面,融資租賃可以伴隨光伏企業一起走出去,以產融結合的方式、以廠商租賃的模式或者以供應商租賃的模式走出去!敝袊谫Y租賃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佳林表示。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