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是戰略的影響,長期是戰術的影響。”韓曙東認為,初期要傳遞一個明確的減排信號,讓企業形成減排預期,才能形成減排決策,最終落實到減排行動。
全國碳市場的啟動進入了倒計時。
當地時間11月13日,波恩氣候大會期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出席德國館舉行的“德中城市與氣候保護”主題邊會時表示,全國碳市場目前已進入審批程序,得到批準就會啟動。
據記者了解,上海將建全國碳交易平臺,湖北負責登記系統。全國碳市場初期不以金融產品應用為工作重點,而是建立、推行、完善碳市場的政策和交易。
最小成本實現減排
從2013年試點啟動到現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已走過4個年頭。截至2017年9月,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1.9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5億元人民幣。
解振華在德國當地時間11月14日舉辦的碳市場主題的“中國角”邊會上表示,中國碳市場的根本目的還是服務減排,是一個希望用最小成本促進達成減排目標的政策手段。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有兩個考量。我國此前采用節能目標責任制等行政手段來降低碳排放行之有效,但缺點在于成本過高,經濟效率偏低,因此希望用碳交易這種市場手段來補充完善行政手段。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也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諾。
此前,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布局準備工作,定下時間表和實施細則。
按照當時的規劃,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8個重點排放行業。參與主體為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以上(含)的企業。
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等主管部門透露的信息,全國碳市場采取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制度,中央定標準、定總量,具體的企業配額分配由地方政府執行。
配額指企業在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通俗來說指被允許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是碳市場上的交易商品。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歷史數據摸底成為準備工作中最大的難點,但它卻是碳交易最基礎的工作。《通知》為這項工作設定的時間目標是2016年6月30日,但8個行業的實際數據基礎低于最初設想,這項工作推遲到今年才完成。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