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是戰略的影響,長期是戰術的影響!表n曙東認為,初期要傳遞一個明確的減排信號,讓企業形成減排預期,才能形成減排決策,最終落實到減排行動。
碳交易催生新業務
那么交易從何而來?
主管部門每年要核查企業上年度的碳排放量,以此作為企業履行上年度配額清繳義務的依據。從試點來看,配額不足的企業需在碳市場購買配額以完成配額清繳工作,否則將遭受取消優惠政策、多倍額罰款等處罰。
而如果企業獲得的配額是10萬噸二氧化碳,通過減排行動實際排放5萬噸,那么這多出的5萬噸配額就可以在碳市場上出售。有些試點市場還曾允許國內投資機構、個人,甚至境外機構進入市場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活動。
在區域碳市場的試點時期,企業可以按規定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消其部分經確認的碳排放量。這些減排量來自于林業、光伏、風電、水電等不同項目。
碳交易還催生出碳金融市場。7個試點市場這些年推出了20余個碳金融產品。這些產品中以拓展融資渠道、碳資產管理為目的居多,還有碳債券、碳基金,碳遠期、碳掉期等各種場外衍生品交易。
歐盟碳交易體系的實踐顯示,包括碳期貨、碳期權等在內的碳金融交易活動,是整個碳市場交易活動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大概占市場交易規模的九成以上。
但是,因區域市場分割、碳交易不活躍、流動性差、產品規則不一等原因,試點市場的碳金融產品發展受阻,在首發后大多沒有下文,可復制性不強。
而且,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在10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我們堅持將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統運行過程中避免過多投機、避免出現過多的金融衍生產品!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剝奪了碳交易的金融屬性。對比純資產金融化,碳金融更受資本市場青睞。它是一個有價無息的產品,幾乎沒有任何成本。不過,在中央嚴控金融風險的大前提下,必須防范碳金融的風險。
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低碳轉型項目主任劉爽表示,金融行業、投資者等關注的碳金融產品屬于碳市場帶來的額外的、次級的好處。解振華表示,金融產品應用并不是全國碳市場初期的主要工作。
碳交易本身還催生了一批新業務。通過向業內人士咨詢,21世紀經濟報道總結發現這些業務包括碳咨詢、培訓、交易、核算與核查、資產管理、資訊服務等。
一批上市公司已涉足相關業務:華測檢測獲得11個省市主管機構批準為第三方核查機構;置信電氣子公司置信碳資產是國網系統內唯一專業從事碳資產的經營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寶鋼、武鋼、華能等本身處于控排行業的企業早已入股試點地區的碳交易中心。
《環維易為中國碳市場報告研究2017》顯示,2013年到2015年期間,除重慶外的試點地區一共有25家上市公司提及碳排放。其中11家企業公布了在碳市場中的收益,收益全部為正,共計約7000萬元的收益總額。
初期以摸索為主
電力是8個納入行業中碳排放量最大,也是參與碳交易最積極的行業。
從納入標準來看,幾乎所有的火電企業都將加入。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測算認為,全國碳市場近期不會對煤電行業整體產生較大的成本壓力,但對于碳強度顯著高于基準的機組,則有一定的成本壓力。
而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北京伊碳協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曙東表示,試點時期它們可以通過CCER項目參與碳交易,但全國碳市場的CCER政策不明,碳市場能否與新能源產生聯動作用就無法確定。
一位曾負責某大型電力集團碳資產管理業務的業內人士表示,碳管理部門在企業內部是邊緣部門,在全國碳市場初期還不能影響到企業決策。
劉爽也表示,碳價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才會讓企業將減排納入決策因素。初期更多的還是建立、推行、完善碳交易政策。
“配額價格很大程度上由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總量目標來決定!眲⑺f,碳配額這一商品的價格由供需決定,供給來自于發改委,需求來自于排放量超出獲發配額的企業。歐盟、加州等碳市場最開始都經歷過配額過度分配導致碳價過低且上不來的階段。
“短期是戰略的影響,長期是戰術的影響!表n曙東認為,初期要傳遞一個明確的減排信號,讓企業形成減排預期,才能形成減排決策,最終落實到減排行動。但之后碳交易將逐層加碼,減排成本隨碳價提高,企業要為此做好準備,從技術手段、戰略布局上考慮這個問題。
“全國碳市場初期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階段,并不期待初期能夠在減排上看到明顯的效果。”齊曄說。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