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地利用分散能源必須要使用微電網技術。”
“憑借微電網的運行控制和能量管理等關鍵技術,可以降低間歇性分布式電源給配電網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方面起到有益的支撐作用。”
“通過虛擬電廠技術及智能配網對微電網群的全局優化調控,也帶給我們物聯網建設巨大的想象空間。”
“微電網是使配電網從被動向主動式網絡轉變的一種有效形式,我們將會由此迎來技術進步的春天。”
編輯:秋石 攝影:李方宇
12月2日,由太陽能發電網、《太陽能發電》雜志主辦的“2017第二屆中國分布式光伏品質建設高峰論壇”在北京希爾頓逸林酒店舉行。
來自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網、發電集團及光伏企業的30多位重量級專家與企業大咖云集一堂,深入解讀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分布式光伏的未來獻計獻策,不少內容和數據均為首次對外公開,現場眾多企業大佬齊贊干貨多多、聽得過癮。
電力行業資深專家、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建新先生在“分布式發電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主題演講中表示:“更多地利用分散能源必須要使用微電網技術,憑借微電網的運行控制和能量管理等關鍵技術,可以降低間歇性分布式電源給配電網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方面起到有益的支撐作用,也帶給我們物聯網建設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文中小標題為編輯所加,與業界朋友們分享:
首先,謝謝《太陽能發電》雜志的邀請,我很高興參加本次論壇。下面,我就分布式發電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題目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思考,與大家探討一下分布式發電的發展機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大家知道,為了利用無處不在的分散在我們周圍的光能和風能資源,在政策的引領下,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產業發展迅速;為了利用分散的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分布式電源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但是,現在的發展不如人意。
在設備制造上,光伏的轉化率、風電的制造質量還有待提高。
在系統集成上,分布式發電形式互補性不夠,更多的是單一的發電形式,且微電網技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用電、住房結構上,我國的工業用電占70%,單一的發電形式滿足不了工廠的要求;同時我國的建筑多為樓房,屋頂面積不大,導致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不大,再加上不穩定的特點,致使經營狀況不佳,收入基本上靠太陽,靠補貼。
在商業模式上,對物權主體的需求關注不夠,還停留在單一主體——投資、工程、運營、回報為一體的思維上,造成了建設管理成本的飆升。
在電網關系上,分布式發電在配網層面上運營,由于原配網是沒有電源點的,現在成了有源配網,從而給配網運行帶來不少技術問題,這也在某種程度限制了分布式發電的發展。
綜上所述,以上種種問題都源于我們所從事的光伏、風電行業是新能源行業。從新能源的定義得知,我們開發的能源是以新技術為基礎正在研究之中以便系統開發推廣應用的一次能源。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我們各自對分布式發電存在的問題有什么看法,這些問題都很正常,都是新能源推廣應用階段必然存在的問題,即發展帶來的問題。
就深層次來看,在技術上,還不能支持目前的大規模生產并廣泛開發利用,還不能像搞常規電廠那樣甩開膀子干。換句話來講,我們如果用搞常規能源的思維來搞新能源建設,就會制約分布式發電的發展。
首先應明確分布式發電的定位
我國的資源條件、產業基礎決定了分布式發電途徑。
我國主要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盡管存在排放問題,但我們不能不用它;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工業用電比重超過70%,大量的負荷只能靠火力發電來滿足。
這就決定了燃煤電廠處于主體地位,分布式發電處于補充地位。
我國80%風能資源分布于三北和東南近海,20%分布于中東部地區,其中大部分以集中開發為主;太陽能資源富集在西北和華北荒漠地區,也適宜集中開發。
剩下的分散性資源適宜分布式發電形式來開發,即利用分散資源、所發電能就地利用。這就表明了其細分市場是除工業用電外的居住及服務市場,即人的生活、工作環境的用電。
盡管我國人多且居住密度大,城市以高樓為主,屋頂能源場地有限,但是面對龐大的人口資源市場,分散資源的利用所帶來的商機定會驅動人們去拓展這個市場。
可以展望,隨著技術的進步,分布式發電作為我國能源利用形式的一種重要的補充,將有日益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