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日本核危機的影響還在持續,且熱度并未有減退之勢,但全球光伏產業的整體景氣度并未因這種利好因素的存在而好轉。不僅太陽能電池價格跌勢仍未停止,原本價格仍處在高位的多晶硅也敵不過市場價格的壓力,報價出現明顯下滑的跡象。由此也可以證明,日本核危機在短期內并不能給全球光伏產業帶來實質性的影響,現階段光伏市場景氣度的高低更多還是受政策的變化、產業鏈供需變化等傳統因素的影響。
雖然整體景氣度算不上高,但期內光伏產業的運行并不是沒有亮點。“4月7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宣布,以成為太陽能產業主要競爭者為目標,計劃斥資6億美元打造一座大型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工廠”就足以在全球光伏產業眼下較為沉寂的氛圍中掀起些許波瀾。
高級分析師Siro指出,其實這也并非是GE能源在光伏領域的首次布局動作,但足以稱得上最關鍵的一次。以PrimeStar太陽能公司的碲化鎘(CdTe)技術為核心,GE能源劍指First Solar,讓人不禁驚呼,薄膜太陽能領域下一個大鱷即將誕生!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4年GE就已經在太陽能光伏領域投入開發,但發展規模并不盡如人意。2009年,GE決定將其在美國特拉華州唯一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板組裝廠出售給中國臺灣地區光伏制造商茂迪公司。不過,這次出售并非是GE在光伏領域布局的終點。幾個月后的2010年3月19日,GE表示將與PrimeStar太陽能公司合作致力于薄膜太陽能光伏開發,由此踏上了進軍薄膜太陽能領域的新車道。
高級分析師Siro指出,如果說2010年伊始宣布與PrimeStar太陽能公司合作,只能算是GE進軍薄膜太陽能領域的一個開端的話;那么經過一年左右的醞釀,當GE再次宣布計劃斥資6億美元打造一座大型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工廠之時,其薄膜太陽能之路稱得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回過頭來再看,GE為什么放棄了占據已經市場大部分份額的晶硅技術路線,而選擇在薄膜領域布局?除了晶硅技術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的因素之外,也與其對碲化鎘(CdTe)技術的強烈信心有關。
首先,可以歸結為榜樣的作用。因為早在GE選擇入住薄膜領域之前,First Solar早已用卓越的業績證明了碲化鎘(CdTe)技術的光明發展前景。“2009年銷售額從2008年的12.4億美元增長67%至20.7億美元。另外,2009年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為1.1GW。其光伏組件的轉換率提高到11.1%,生產成本進一步降至84美分/瓦!碑斶@一連串領先于整個光伏產業界的數據擺在面前,當PrimeStar太陽能公司拿著并不亞于First Solar的碲化鎘(CdTe)技術前來之時,其與GE的合作似乎也就一拍即合。
其次表面上來看,全球金融危機之后,薄膜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大大受限,甚至2010年在全球光伏市場景氣度高漲之時,也曾出現過多家企業叫停薄膜太陽能生產線的事件。但實際上那只能看作是某一種技術路線不成熟所導致的偶然事件,并不是薄膜太陽能產業整體發展態勢的全面反應,只是由于叫停事件是出自于應用材料、無錫尚德這樣的龍頭企業,對產業界和輿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已。
高級分析師Siro指出,彼時以First Solar、MiaSolé為代表的其他薄膜廠商的發展依然稱得上穩步前行。這自然也是GE選擇在碲化鎘(CdTe)領域加快布局的重要信心支撐。
2013年400MW的目標,對于前面的First Solar而言,暫時確實帶不來實質性的威脅,但對于主客觀條件都具備的GE而言,成倍擴充產能的壓力也并不會太大。未來確實無法預知,2011年4月7日的宣言,或許也只是個一個小小地注解。對于GE而言,能否真正復制First Solar的薄膜大鱷之路,還得靠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