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發展的深遠意義深入人心,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法》剛剛實施時,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還只是一個生澀的概念性詞匯,社會認知度極低,主流媒體不屑一顧,而光伏技術的應用普及度則基本談不上。隨著新的能源革命的來臨,人類社會正在向一個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時代過渡,各國都在積極行動,加速推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
進出口量不斷增長,“兩頭在外”情況得到改善。自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光伏產品產量的不斷增長,多晶硅進口量與太陽能電池出口量也不斷擴大,2015年分別達到11.6萬噸與24GW,分別較2010年增長144.2%與140%。但由于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多晶硅進口金額與太陽能電池出口金額出現下滑。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多晶硅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光伏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國多晶硅依賴進口與太陽能電池依賴出口的情況不斷得到改善。多晶硅對外依存度與太陽能電池產品出口占比已分別從2010年的51%與90%下降至2015年的41.3%與52.4%。
生產技術與產品性能不斷提升,生產成本不斷下降。中國已掌握萬噸級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流化床法多晶硅生產技術也開始產業化生產。多晶硅生產平均綜合電耗已降至90kW.h/kg,部分企業甚至已低于70kW.h/kg。晶硅電池生產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約7克降低至目前的5克左右。產品性能也得到不斷提升。單晶及多晶電池的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8.3%,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部分企業生產的N型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2.9%。主流組件產品功率達到260—265W,較2010年提高近13%。在生產工藝水平的驅動下,產品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先進光伏企業的晶硅組件生產成本已下降至2.5—2.6元/瓦,多晶硅綜合成本已降至9萬元/噸以下,系統裝機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電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時。物美價廉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內光伏市場快速擴大,市場應用逐步多元化。“十二五”期間,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及配套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使光伏發電規模加速擴大。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15.13GW,自2010年以來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6%,至2015年底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43.18GW。光伏應用模式逐步多元化。目前,大型地面電站仍然占據中國光伏裝機總量的80%以上,電站開發呈現出與水力發電、農業、養殖業、生態治理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受政策拉動,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也不斷擴大,主要分布在電力負荷比較集中的中東部地區。光伏水泵、光伏路燈、光伏樹及光伏消費品等光伏應用產品形態逐步多樣化。
政策環境逐步優化。在金太陽工程與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拉動下,中國光伏發電市場快速增長。特別是2013年,為擴大國內市場、規范行業發展、促進技術進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4〕號),在市場啟動、產業規范、貿易糾紛和配套環境等方面做了相應表述。后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各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行業規范發展、明確了電量補貼管理辦法、規范光伏電站建設和運行管理、加強光伏發電并網工作等。此外,金融機構如銀監會、國開行等也在積極與行業主管部門合作,根據“國發〔24〕號文件”精神出臺金融扶持政策。加上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刺激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環境逐步完善。
發展過程跌宕起伏。“十二五”時期,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經歷了產業大起大落的階段!笆濉背跗,受光伏產業暴利以及地方政策引導,光伏制造業產能迅速增長,并且產能分散。2011—2013年初,全國光伏產業盲目性擴張的后果開始集中顯現,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光伏行業幾乎全線虧損。2013年下半年以來,在中美日等新興市場拉動下,國內光伏產業逐步回暖,主要企業產能利用率逐步攀升,但中小企業卻很難獲得訂單,產業發展呈現出“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產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多晶硅方面,2014年國內前10家多晶硅企業產量共計12.5萬噸,占國內總產量的92%,較2010年提升15個百分點。前10家組件企業產量合計19.7GW,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較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
企業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為開拓國外光伏市場,同時受海外頻繁發動對中國光伏產品貿易保護調查的影響,中國光伏企業通過海外設廠、投資建設光伏電站等方式,實現國際化布局,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阿特斯、保利協鑫等龍頭企業在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光伏項目儲備達到700MW以上。部分企業選擇在終端市場建廠以貼近市場,如中電電氣在土耳其新建電池及組件工廠;部分企業到成本洼地建廠以降低生產成本,如英利在泰國新建組件廠,卡姆丹克在馬來西亞新建硅片廠。另外,也有企業通過簽訂代工協議,以規避“雙反”稅率,繞道布局全球市場,如昱輝陽光已在7個國家建立了長期代工關系。
兼并重組進程不斷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兼并重組過程中的政策性障礙,金融機構也在通過相關政策性基金支持企業加強兼并重組。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國內光伏行業發生兼并重組事件共15件,而在2010年行業內鮮有兼并重組事件發生。同時,隨著市場的良性發展,光伏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發酵,那些競爭力不強、經營情況不好的光伏企業將逐步被市場淘汰。以浙江省為例,截至2014年底,全省光伏企業數量為260家,同比減少了110家。
作者:王勃華 江華 王世江 金艷梅 來源:國家發改委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