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8年2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
為全面貫徹
機制,建設全省海洋大數據中心,創建全國“智慧海洋”建設示范區。在維護海洋生態空間安全的基礎上,統籌濱海土地、圍填海造地、海島開發,緩解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瓶頸約束。統籌海陸水資源利用,實施“膠東海上調水”工程,沿海重化工業園區要優先利用淡化海水,沿海城市要逐步推廣大生活海水利用,以海補淡,節約稀缺的內陸淡水資源。
加強岸線資源保護利用。強化河湖海域空間生態管控,保護自然岸線,推進人工岸線生態化。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嚴格河流水質考核。保護山東半島黃金海岸資源,建設國家岸線資源保護利用試驗區。深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淺海海底森林營造、藍色海灣治理、重要河口生態環境修復、黃金岸線恢復和潮間帶濕地綠化美化五大工程,在沿海7市開展河海共治、海島生態、占用優質岸線退出、海洋保護區規范化管理等試點,支持威海推進重點海灣保護治理“灣長制”試點創新。支持長島創建國家海洋公園和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第四節統籌減排節能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強減排降耗治污。嚴守環境質量底線,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在穩定預期的基礎上,實行逐步加嚴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有序推進氣(電)代煤改造,加強規模以下企業和城鄉燃煤用戶污染治理,爭取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享受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治理政策,實現煤炭消費綠色化、清潔化。實施全鏈條水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管控修復力度,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鼓勵發展綠色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推動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綠色能源深度開發利用。創建一批綠色工廠,推進能源精細化管理。
發展低碳生態經濟。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政策導向,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產工藝綠色化升級和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淄博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加快棗莊、東營、濟寧、泰安、臨沂、萊蕪等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支持新泰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振興、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設,探索采煤塌陷地治理市場化運作新模式。支持濟南市探索建設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統一的交易平臺。深入開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積極爭取利用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貸款,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強化生態制度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開展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推動實施泰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國家試點,支持日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工程,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環湖沿河大生態帶建設工程。認真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實施魯中、魯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工程,開展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支持濟南、青島、淄博、臨沂等市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支持沂源等13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支持濟南開展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支持聊城建設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與沿黃各省密切協作,積極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
第九章夯實動能轉換新支撐
適應新時代新趨勢新要求,全面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超前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提供堅實保障。
第一節建設一流服務政府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包容創新、審慎監管、運行高效、法治規范的服務型政府,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營造寬松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責,推進大部門制改革。開展新興經濟領域管理權責重心下移試點,將部分有利于促進動能轉換的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依法下放或委托設區市實施。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實施“多證合一”,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提高精準放權、協同放權水平,保障地方和基層對下放事項接得住、接得好。深化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單位改革,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和法人治理結構,創建全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驗區。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降低準入門檻,創新監管模式,完善快速服務響應機制,建立支持新興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發展壯大的生態體系。明確監管內容、創新監管方式、建立統一高效的數據采集、監測、分析和預防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把查詢使用信用記錄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各領域、各環節,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深入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改進優化政務服務。規范行政程序、行為、時限和自主裁量權,提高政務公開水平,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一窗受理”“一網辦理”、聯審聯辦、全鏈條辦理。推進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建成全省統一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提高中介服務標準,清理和規范政務服務涉及的各類認證、評估、檢測等中介服務項目。
健全法治保障體系。全面清理制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加快出臺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社會信用、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能源節約、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法規規章。定期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查,加快法規制度適應性修訂。加強新設行政許可審查論證,開展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建設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實現省市縣互聯互通。
完善市場競爭和消費環境。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加快健全市場監管機制,著力打破地區分割、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制假售假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確保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堅持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創新治理、綜合治理,加強食品、藥品、農產品等重要產品監督管理,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整體提升消費者維權能力,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潛力。
第二節建設一流人才隊伍
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打造人力資源強省,實現數量型人口紅利向質量型人才紅利轉變。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建設中國康復大學、中國能源大學,加快齊魯工業大學、齊魯醫科大學建設。實施新工科優先發展計劃,增設面向新經濟、新產業的學科專業,建設新型高端智庫,造就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鼓勵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創業創新培訓,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籌建山東創業大學。傳承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依法
作者: 來源:山東人民政府網
責任編輯:zhang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