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能源結構的變化,新能源的發展得到了世界各界的共同關注,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新能源也越來越頻繁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不少地區經濟效益已經超過了傳統能源。事實證明,新能源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國內的高科技能源企業也迎來了新的商業機遇。
過去十年,得益于中國光伏應用的蓬勃發展,中國光伏產業贏得了全球發展先機及絕對的規模和成本優勢,也陸續通過商業、民生落地,開始為我國能源轉型作出貢獻。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高科技能源企業,其發展方向和創新理念備受業界關注。
在第八屆諾獎得主中國行論壇開幕之際,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司海健先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的專訪,深入談談漢能在世界競爭格局大轉變下,企業如何實現價值鏈的重構與創新。
搶占技術高地
今年1月份,特朗普政府正式批準對進口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征收201關稅,最終裁定2018-2020年對非美國本土生產的光伏電池以及組件征收30%、25%、20%以及15%的進口關稅,對進口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額外關稅,首年稅率30%,接下來三年分別為25%、20%、15%。隨著“201”法案的落實,業界關心國內主攻薄膜太陽能產品的漢能是否受到影響?
“此法案對漢能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司海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法案旨在保護美國本土太陽能企業,遭到各國政府和光伏企業的反對。不過,四年前,漢能就把美國在全球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企業MiaSolé、Alta Devices、GSE(Global Solar Energy)等企業收入囊中,經過技術整合再創新,一舉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三季度,我國光伏企業海外電池、組件產能已達到6.5GW,“201法案”針對所有非美國本土制造光伏電池以及組件產品,我國企業海外產能將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光伏制造商在同等情況下直接競爭,有望憑借技術積累、規模效應以及價格優勢獲得市場份額。
漢能CEO司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