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破解光伏發電補貼拖欠問題
包括光伏補貼在內的新能源補貼拖欠問題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不容忽視的因素。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提交了《關于加快破解光伏發電補貼拖欠問題的提案》、《關于建立戶用光伏標準的提案》等,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南存輝指出,經測算,2017年新能源補貼需求約1200億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時1.9分的征收標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約690億,預計缺口510億元。加上此前累計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近600億,2017年底補貼總缺口1110億元。在附加費不提高的情況下,即便不新增可再生能源,每年都有1110億的缺口,20年累計缺口將達2萬多億元。
南存輝建議,應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相應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目前0.019元/千瓦時上調至0.03元/千瓦時,并保證全部電量足額征收。此外,他還提出應簡化現行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申報、撥付程序,建立高效的補貼申報審批管理流程,以確保補貼資金能及時到位。同時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以強制配額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水平,促進降低發電成本,弱化對補貼的依賴性。
不應以指標控制光伏發電規模
光伏行業發展迅速,平價上網指日可待。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光伏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均再次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裝機超53GW,同比增長53%,累計裝機超130GW。
面對這樣的高速增長,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現存的指標控制發展規模的思路有礙光伏行業的發展,他建議,應充分尊重市場的合理性和前瞻性,用市場化機制引導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他指出,應進一步落實、推廣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促進更多購電方和發電方直接市場化交易,促使光伏電力消納和去補貼的完成。此外,他還建議通過競爭性招標的方式,讓企業充分接受市場考驗,達到優勝劣汰的效果,并引導產業向規模合理化方向發展。
有關光伏補貼資金問題,劉漢元也建議通過市場化機制或政策性措施進行解決,提出應全面推行碳稅政策,同時輔之以“綠證”制度。
“按我國每年消耗40億噸煤炭計算,燃燒這些煤炭將排放100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如對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20元的碳稅,我國每年可征收1000-2000億元資金,將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問題。”劉漢元表示:“通過收取碳稅還能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成本和費用,從而促使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逐漸減少,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霧霾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