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的天秤左右搖擺
談及“性價比”,基于單晶天然較多晶具有1%至2%的轉換效率優勢,業界公認——單多晶硅片價差以0.6元/片為分水嶺,超過0.6元/片多晶更具優勢,反之則單晶更具優勢。
而正如上文所引用數據,2016年之前,單晶和多晶硅片的成本差距在0.8元至1元/片之間甚至更大,遠高于0.6元/片的性價比標準差距。
不過,這一天秤的傾向在2016年,被一種名為“金剛線切割”的新技術所改變。
根據相關記載,單晶陣營的“帶頭大哥”隆基股份,從2012年開始關注“金剛線切割”,2013年著手引用,到2014年一季度末,其金剛線切割項目實現了盈虧持平,直至2015年底,公司基本完成了切割設備的置換,擁有了200臺左右的金剛線專機。
正是新技術(除金剛線切割外,還有連續投料等技術)發揮的效力,加之規模的擴大,2016年開始,單晶市占率有所提升。而除了技術、規模,業界普遍認為,2016年至2017年,單晶還得到了政策上的“助攻”,由于國家能源局“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的實施對單晶的標準較為寬松,大比例的單晶產品進入“領跑者”項目,也成為了單晶市占率有所提升的重要原因。
數據較為客觀地記錄了這一“不太尋常”的變化:在2016年多晶硅片發起累計幅度高達30%的降價之前,由于市場需求疲軟,2016年上半年,單多晶硅片價格甚至出現倒掛現象,即單晶硅片價格低于多晶硅片。
而在此后,盡管多晶硅片2016年累計降價30%,導致2016年底-2017年前三季度高效多晶硅片下調到4.7元/片至4.8元/片,單晶硅片價格卻不降反漲,始終維持在6.4元/片至6.5元/片的水平上(相對于硅片,2017年前三季度,單晶組件維持3.2元/瓦的高位,高效多晶組件報價則始終保持在2.8元/瓦,價差拉大到0.4元/瓦)。
業界認為,這個“不太尋常”的變化,主要受到“領跑者”項目集中并網影響。“由于‘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為單晶項目設置了較為寬松的標準,導致申報者當初多以單晶為基礎設計投標技術方案,此后,盡管性價比的天秤已大幅傾向多晶(單多晶硅片價差達到1.7元/片),無奈,也必需按照原投標技術方案采購單晶組件。”上述技術人員向記者表示。
單晶率先享受新技術紅利
如今看來,“性價比”的天秤并不會因單多晶各自天然具備的優勢而固化。換言之,若不計政策等外界影響,新技術的率先應用成功,或許才是通過“性價比”左右市場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天秤階段性傾向的砝碼。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多晶在新技術應用方面,似乎處在劣勢,例如在“金剛線切割”技術的應用上。
“金剛線切割之所以率先運用在單晶硅上,主要取決于兩點:第一,金剛線切割多晶硅片,導致反射率更高,常規多晶制絨工藝難以達到好的效果;第二,單晶由于成本相對多晶高,基于競爭考慮,更有動力優先采用金剛線切割的新技術,且打破盈虧平衡點的時間更早。”上述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事實上,除了金剛線切割,由于在單晶規整的晶格結構上開發容易提效,諸如PERC、IBC、雙面、半片、疊瓦等通過電池、組件提效的技術,也都是先在單晶上研發、推廣。”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往往率先享受新技術在降本增效上的紅利,是單晶陣營總能力挽狂瀾,化解不利局勢的重要因素。
然而,多晶陣營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為了突破金剛線切割多晶硅片,導致反射率更高的阻礙,始于2017年,多晶硅陣營“龍頭老大”——保利協鑫率先配套黑硅制絨技術,從而實現大規模推廣金剛線切割改造。
《證券日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改造后,多晶硅片降本超0.5元/片,黑硅加工成本控制在0.1元/片,功率增益提升至5瓦。按照當前的組件價格計算,黑硅組件有0.05元/瓦的增益,而成本只上升了0.02元/瓦左右。在此基礎上,多晶黑硅疊加PERC技術后還可得到額外收益,效率比普通多晶PERC高出0.4%以上。據了解,協鑫集成量產黑硅PERC電池效率已經超過21%。
而除了金剛線切割,上述技術人員介紹,“目前看來,凡是在單晶具備量產的技術,多晶緊跟著就會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