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光伏業界的擴產消息不絕于耳。據《證券日報》記者粗略梳理,僅僅在上游,保利協鑫宣稱其于新疆建設的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基地,將在2018年完成前兩期4萬噸的投產;幾乎同時,通威股份表示,其規劃的包頭5萬噸以及樂山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也將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投產,合計達到產
針對擴產,據《證券日報》記者整理,截至2017年底,隆基股份單晶硅片產能達到15GW,較2016年底提升100%,單晶組件產能達到6.5GW,較2016年底提升30%。
而對于未來,擴產也是光伏早日實現平價上網的重要支撐之一,保利協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不久前就曾預測,“在未來兩年內,太陽能發電成本還將減半,最優的太陽能光伏項目發電成本將降至3美分/千瓦時以下”。
管理層出臺政策預防過熱
2013年管理層陸續出臺了“2014年我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擬定為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8G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被定為每千瓦時0.42元”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等政策,如今看來,也正是這些政策奠定了中國光伏業此后大發展的基石。
到了2017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達到了空前的53GW,讓全世界為之側目。不僅如此,日前知名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發布報告,預計在中國持續強勁的需求推動下,2018年全球光伏需求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3GW。
無論是現實格局,又或是未來展望,似乎都給予了中國光伏產業實施擴產的信心。更何況,IHS Markit研究與分析總監Edurne Zoco表示,“(113GW)這一最新預測接近了全球多晶硅制造商可生產的極限。”
種種原因,中國光伏擴產熱已經襲來。仍然以上游為例,《證券日報》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擴產規劃則超過了20萬噸。
而除了上文提及的上游,在中下游,隆基股份宣稱今年6月份,公司會形成5.5GW的高效PERC產能,其中自有3.5GW,另有與平煤合資公司生產的2GW;晶科能源在上饒計劃新增8GW金剛線切片和8GW高自動化光伏組件生產線、中環股份于宜興建設21條全部應用疊瓦技術的單多晶生產線,組件產能將達到5GW。除此外,愛康科技、晶澳、阿特斯、東方日升等企業也都有相應的光伏組件擴產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光伏企業紛紛拋出的擴產計劃都有理由,管理層還是提前對可能發生的產業過熱打了“預防針”。
3月1日,工信部官網發布的《光伏制造業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不僅如此,近期業界傳聞,管理層將對光伏新增裝機做更為嚴格的規模控制,且分布式也將納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