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系統成本偏高也是一大難題。由于國家的補貼扶持,分布式光伏才逐漸為居民所接受,如果再加上安裝儲能系統,這一大筆支出將極大超出許多家庭的預期。盡管發展前景光明,分布式能源系統目前還需要政府階段性的扶持和政策傾斜。雖然我國很多省份都開始實行了峰谷電價的收費方式,但在很多地方,這種收費方式只針對采用電取暖的用戶和其他商業用電,加之峰谷電價的高峰、低谷與正常電價相差不大,價格差異過小,居民很難為之所動。此外,我國大多數地區的供電系統比較穩定,居民用電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斷電現象并不太多,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分布式儲能在國內沒有市場。
促進“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快速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在我國也已經成為新的節能環保熱點,多地開展的“低碳”“零碳”試點也少不了分布式和儲能的身影,這些都會導致“負荷脫網”,甚至最終引發“用戶脫網”。尤其是現階段中國的工商業電價遠遠高于居民用電,這使得分布式光伏在中國已經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此外,中國積極推進的電改放開零售側、微電網系統以及能源互聯網等都是“脫網”的助力。電網公司應正視脫網這個無可避免的未來,積極應對。有關部門也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面對無可避免的“脫網”趨勢,電網公司有兩種選擇:要么“脫網”,即電網公司固守傳統經營模式,利用定價結構、商業模式和監管手段等抵制分布式接入電網系統;要么“融合”,利用創新的商業和管理模式使分布式資源融入電力系統,將他們視為電網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選擇“脫網”路徑,由于“用戶脫網”情景不和大電網連接,其經濟性完全不受電網定價機制的影響,此類手段只能延緩“負荷脫網”的速度,不能改變最終“脫網”的結果。相反,當經濟效益和其他因素達到一定臨界點時,用戶可能會從至少還與電網保持連接的“負荷脫網”直接躍升至完全脫離電網的“用戶脫網”,這將使電網公司的售電量遭遇斷崖式的下降,造成大量電力基礎設施投資的浪費。
相反,如果選擇“融合”路徑,盡管聯網分布式系統可能導致大量負荷流失,但該系統能潛在地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向電網提供諸多附加服務和價值,對未來建立可靠、彈性、經濟的低碳電網做出貢獻。尤其是在輔以新的費率結構、商業模式和監管框架時,電網和分布式相輔相成,資金和實體資產得到高效利用。因此,電網企業應該借著電改的東風,將分布式融入市場體系,利用市場化理清各類補貼關系,通過開放的零售市場增加良性競爭,催生創新的能源服務商業模式,最終為中國電力體系創造安全、高效、靈活、經濟的未來。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結合國內實際,做好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指導原則和思路,出臺鼓勵政策,推進示范項目,推動規模化發展。借鑒發達經濟體的成功經驗和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經驗,確定足可以激發用戶側積極參與的財稅政策。出臺政策明確各相關方給予用戶購置、安裝、維護、計量等各種便利,落實配電網雙向接入的要求,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峰谷電價力度,落實結余電量全額收購和結算便利。鼓勵專業化能源服務公司參與,為用戶提供項目與金融相結合的套餐服務。創造條件支持分布式加儲能參與電力系統需求響應項目和輔助服務市場,進一步提升項目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