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待批,其中,光伏發電裝機總量目標已明確上調至10GW,較該規劃初稿中的目標翻了一番。
“目前,國內部分大廠的組件成本已降至1美元/瓦,落實到電價中即為1元/度電,這將成為國內市場大規模啟動的基石!6月3日,賽維LDK一位人士據此分析稱,光伏裝機容量上調,既有節能減排政策驅動,亦有光伏產業整體成本下降的助推。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8000兆瓦,約占全球總產量一半,居世界首位。與之相對,光伏發電市場裝機量僅為380兆瓦左右,占全球總裝機的3%,由是導致光伏組件產品95%以上均出口海外市場。
“德國去年一年的光伏安裝量達到7.25GW,加上2009年的安裝量,兩年達到11.15GW,中國地域面積和市場容量這么大,我覺中央政府如果有決心,應該可以做得到。”CSI阿特斯市場部經理張含冰也對本報記者表示。
財政部日前表示,中國將積極運用財政補貼方式推進“金太陽”示范工程,力爭2013年起,每年國內光伏發電應用規模不低于1000兆瓦,以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
國家電監會一位負責人證實,今明兩年,中國有望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目前的每千瓦時4厘增加至6厘,2015年后提高到1分錢,而這將有力支持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
一位中部光伏企業高管稱,今年第三批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規模約為500MW,“金太陽”不低于去年的200MW,加上地方投資項目,今年國內光伏電站安裝容量至少為800MW,“但我們認為,今年的安裝容量將可超過1GW”。
前述賽維LDK人士稱,考慮環保和電價不斷上漲等因素,當光伏發電成本降到1元/度時,就可以與常規能源競爭。目前,國家的政策驅動和光伏業整體降低成本的努力,使得國內市場啟動,將形成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共同成長的格局,更有利于光伏產業的健康成長。
“雖然目前光伏電價仍高于常規能源,但如果考慮社會和環境成本,其效益遠高于常規能源。”中盛光電董事長王興華對記者稱,德國、西班牙鼓勵民間使用太陽能,且給予較可觀補貼,使之可有10%以上的收益率,類似投資產品,而這一方面發展了光伏產業,另一方面也保護了環境。
政策扶持,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安裝大國,德國于5月末明確表示,將在2022年關停所有核電站,而后者在2009年貢獻了德國26%的發電量。而未來十年,德國計劃將新能源占總需求的比重從目前的17%提升到近50%,并將在2020年投資2000億歐元發展風電和太陽能。
據歐洲光伏協會預測,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21.145GW,相對于2010年增長27%,而2013年則將大幅增長至100GW。
上述中部光伏企業高管表示,現在,還很難判斷會不會有更多的國家追隨德國減少甚至停止使用核能,但目前在瑞士、意大利已有類似中止或擱置計劃。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光伏產業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并在國際市場拼殺多年,兼具成本、技術優勢和把握全球規則的經驗,“未來10年將會是國內光伏產業的黃金10年”。
不過,在業界歡呼之時,也不乏理性聲音。國內一家大型多晶硅企業的高管表示,10GW的光伏裝機容量的作用,并不能與火電等常規電力等同。
該高管舉例,核電發電利用小時數為7700小時,火電的利用小時數約在6000小時,“且核電和火電都是24小時發電,光伏只能在白天,且目前光電轉化率最高只能達到17%”。在他看來,至2020年,火電仍將占據主導地位,約占國內電力裝機容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