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分布式的風口,傻子都能賺錢”。戶用光伏電站經銷商劉冬生將雷軍著名的“飛豬理論”改了改。在此之前,他是個建材生意小老板,按他自己的說法,在進入分布式光伏發電這片藍海市場后,他煥發了事業第二春。
所謂分布式光伏發電,是相對于地面電站而言,利用工商業屋頂和居民屋頂建設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站。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分布式光伏早已普及。
2017年,我國的分布式光伏突然井噴,全國的戶用光伏裝機超過50萬戶,裝機量超過2吉瓦。從政策扶持、企業積極,到經銷商投機,在所有要素共同推動下,分布式光伏市場呈現出前讓人喜憂參半的瘋狂。
春天已經來了?
“看,這些可都是錢啊。”劉冬生爬上了一戶農民家的屋頂,指著遠處更多的屋頂說。2017年,他在周邊鄉鎮兜售了上百套屋頂戶用電站,讓他賺了幾十萬元。但他或許有所不知,中國光伏電站市場始于2009年。
那一年,為了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監管層推出“金太陽工程”——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2011年,納入金太陽示范目錄的項目規模為677兆瓦。兩年后,《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這個被業內稱為“光伏國八條”的政策明確提出“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鼓勵各類電力用戶按照“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部分企業和個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但分布式的“藍海”并沒有很快到來。在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里,早期入局者不得不苦苦支撐。
轉折源于國家能源局的一紙文件。2016年6月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6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頂、墻面及附屬場所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不限制建設規模”。這意味著分布式不限指標了,敏銳的光伏從業者察覺到分布式光伏的春天真的要來了。
在所有的光伏企業中,漢能顯然是行動最為迅速的一家。2016年3月,漢能就啟動了“金屋頂計劃”,為工商業企業主提供包括能源咨詢、施工建設、管理運維等的一站式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的戶用系統品牌超過40家。
“誰都沒想到,分布式會那么火。”英利分布式能源有關負責人說。2014年,英利旗下相關業務的營收僅為1000萬,去年接近2億元,同比翻了3倍。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19吉瓦,同比增幅超過360%,遠超前5年分布式光伏總裝機量,在新增裝機量占比超過36%。在戶用市場,2017年戶用裝機更是上一年的3倍以上,浙江、山東、河北累計裝機量均超過10萬戶,全國超過50萬戶家庭安裝了光伏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