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了解,國內部分院校也在研發無鉛鈣鈦礦電池。顏步一認為:“由于無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穩定性與含鉛鈣鈦礦電池還有差距,因此現階段對其的關注更多還是集中在學術研究領域。”
針對其他質疑,姚冀眾也表示,這些質疑可以被歸納為是對鈣鈦礦穩定性和工藝良率的疑問,都源自鈣鈦礦研發開始之初學術界遇到的普遍問題,但實際上,國內鈣鈦礦產業化的機構已經擁有了完整的解決方案,技術均已獲得突破。
初備產業化條件
鈣鈦礦技術產業化起步始于2014年,近兩年屢獲突破。2017年被列為“2017諾貝爾化學獎”熱門提名,可以說,全球眾多擁有半導體材料研究機構,都在爭相進入其產業化的研究中。
而產業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是鈣鈦礦組件的轉換效率。據了解,實驗室研究數據,自2015年起,經過權威機構認證,鈣鈦礦小組件(面積大于10平方厘米,小于100平方厘米)的最高轉換效率提高了5.3%,發展較快。
姚冀眾坦言,現在并沒有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量身定制的老化測試。目前,學術界和工業界普遍參考晶硅電池的IEC61215認證標準進行穩定性測試。雖然鈣鈦礦的穩定性已經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使用壽命還需要有第一批商業化的組件實測才能獲得。
據范斌介紹,在采用新的電極材料之后,壽命問題也已經獲得解決。
全球均在致力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但國內對鈣鈦礦太陽能技術尚存疑慮。到底是作為技術儲備,還是產業化推廣仍頗具爭議。
“鈣鈦礦技術發展到今天,已不是簡單的技術儲備了。短短幾年轉換效率及穩定性都有很大提高,初步具備了產業化條件。”姚冀眾認為,“就纖納光電來說,目前正在為量產做最后的準備。國家產業戰略、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公司自身研發創新續航力都給了我們產業化得極大信心。”
顏步一認為發展鈣鈦礦有利于中國技術引領世界的科技自信、節能環保及扶貧等。“由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柔性、透明和彩色的特性,依靠分布式光伏和可穿戴的發電設備,太陽能可以更好的服務于人們日常工作及生活;其產品將有望引領未來社會的能源革命,實現發電集成對用電需求的全方位覆蓋,為智慧城市、綠色建筑、多能互補建設提供靈活多樣的新光伏智能解決方案。”顏步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