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今年1到5月份,我國光伏發電量達到了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1%,光伏發電利用率達到了96%,累計棄光率為4%,同比下降3.5%。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德仁表示,黃河水電是太陽能硅晶體電池和電站的主要建設者之一。在過去的十年當中,硅太陽能電池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未來,硅還是光伏產業主要的基礎材料,隨著硅晶體生長和加工的新技術不斷的出現,也能促進成本的降低,為光伏的平價上網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從光伏發電的龍頭企業國家電投來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可以說指日可待。今年上半年,國家電投在光伏發電應用領跑者基地競標優選過程中,中標規模達到164.5萬千瓦,占全部容量的三分之一,中標電價基本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進一步加快了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進程。國家電投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我國光伏發電系統成本將低至3元/瓦左右,有望實現平價上網!
發展光水電多能互補
5月份以來,國家出臺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等相關政策。這兩項新能源“史上最嚴調控政策”規定,降低補貼并且2019年全面實施競價配置資源,給近年來我國高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踩下一腳“急剎車”,標志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進入新常態。
面對新形勢,楊逢春表示,當前,青海省主要致力于構建水、光、風、熱等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的全產業鏈,全力打造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忠介紹說,國家電投瞄準青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創建光伏發電創新戰略聯盟和多個科研平臺,聯合開展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攻關,取得了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百兆瓦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等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成為青海清潔能源開發建設的主力軍。
據了解,國家電投已攻克大規模水光互補協調控制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青海建成全球首個850兆瓦水光互補光伏項目。該公司大膽探索“多能互補”“產業互補”,率先建成大型漁光互補、農光互補、水上漂浮式項目。
天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院長練繼建表示,根據我國特殊的能源結構、開發程度以及能源的消納結構和電網結構,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的開發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三北地區,離負荷中心比較遠,需要遠距離傳輸消納;另一種是規;乃-光-風多能互補,這種模式就地消納能力較強,而且沿海的風電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所以要高效、低成本、規模化的開發海上風電,配比適當的海上光伏,這也是一種主流的發展模式。
而對于黃河上游地區,由于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豐富,多能互補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潛力。根據練繼建介紹,現在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光互補”工程就是由黃河水電打造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目前,龍羊峽的調峰調頻能力都在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應非常顯著,為多能互補開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劉瑾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