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棄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據《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棄光電量73億千瓦時,棄光率達6%。其中,西北地區全年棄光電量67億千瓦時,占全國棄光電量90%以上。
那么,造成西北地區棄光問題突出的原因是什么?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發電并網專委會副秘書長張棟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是電源結構的問題。我國是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大國,和美國不一樣,我國的天然氣比重相對比較少,抽氣電站的比重也比較低,西北地區風光資源比較好、裝機比重比較高。但西北地區消納能力不足,需要大規模電力外送,目前對外送通道的核準相對滯后,造成網源發展不協調。”比如在甘肅,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裝機合計2068萬千瓦,是本地最大用電負荷的1.4倍,富余電力主要通過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外送,最大輸電能力只有800萬千瓦。
“除電源和電網的發展不協調,還有市場機制的缺失。”張棟告訴記者,“對于各地的發電計劃,各省區市在年初就制定了,留給電網進行調度優化的空間非常小,而且還受到考核機制的制約,所以在跨省區輸電政策和消納機制都缺失的情況下,出現了很多問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穎認為,棄光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光伏發電這些年發展非常快,和電網還不太適配。兩者需要很好地協調發展,解決好智能電網和微網方面的工作,做好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規劃。
“現在國家積極鼓勵做分布式發電,特別是在東部地區。地理、地勢決定了西部太陽資源非常好但用電比較少,而東部用電非常多,但大規模的電站很少,所以發展分布式發電,東部就地消納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途徑。”趙穎說。
在趙穎看來,借鑒歐美特別是歐洲的發展經驗,分布式發電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氫能是未來能源之一,要想制氫,其中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或者是利用太陽電池發的電制氫,這樣就可以解決棄光的問題。在常規電網輸送不了的情況下,可以用氫能輸運。
趙穎建議,解決棄光問題,一方面要從國家戰略規劃的角度來解決,這是根本途徑;另一方面要探索太陽能發電的多種利用,這也是解決棄光的一個有效途徑。
張棟表示,希望行業專家通過進行大電網的協同發展、分布式能源互聯網的發展等領域的探討,共同尋找好的辦法,促進光伏發電并網又好又快發展。
加大市場化配置資源力度
據《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光伏發電是一個社會資本參與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能源行業,特別是在項目建設投資方面,已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多樣化。
那么,《通知》為何還要提出加大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力度?對此,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項目資源配置,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關于完善光伏發電規模管理和實行競爭方式配置項目的指導意見》,明確未確定投資主體的普通光伏電站項目需通過招標等競爭方式公開選擇投資主體,并提出了競爭性配置項目的相關程序和要求。但從實際情況看,各地落實程度和執行效果不一,不少地區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護和限價競爭,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力度,規范和嚴格資源配置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