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各地方電力公司發布的信息顯示,除上述已經發布了電力缺口明確數據的省份外,河南、江蘇、浙江、湖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部地區高峰期供電緊張、備用機組不足等情況。河南預計迎峰度夏期間最大用電負荷為6350萬千瓦,但最大供電能力是6400萬千瓦,基本沒有機組備用空間。
超千萬千瓦的總體供應缺口,與近年來“電力產能過剩”的認知形成了反差:產能都過剩了,怎么還會缺電呢?
“現在是缺電力,不是缺電量。”胡超凡認為,局部地區短時間的缺電屬于季節性、結構性的電力缺口,不同于過去裝機不足時出現的大范圍“拉閘限電”。
“十多年前發電裝機不足時,高峰期負荷三億多千瓦,最大電力缺口超過3000萬千瓦。那時候是真缺電、硬缺電。”單葆國告訴記者,“根據預測,今年夏季國網經營范圍內最高負荷接近8億千瓦,即使用電高峰期電力缺口達到2000萬千瓦,在總負荷中的占比也不過2.5%。”
“仍需承認,今夏高峰期的形勢確實較去年更為嚴峻,負荷高峰期對電網運行的壓力很大。”胡超凡表示,尖峰負荷期間,電網線路、發電機組等都面臨極大安全壓力,需要提高重視。
“通過負荷分析,迎峰度夏期間97%以上尖峰負荷的持續時間也只有幾個小時或十幾小時。短時的缺口并不可怕,就怕有人惡意炒作。” 單葆國直言,雖然今夏用電高峰期缺口較2017年更大,但高峰期缺口對全社會用電的影響不應該被過分夸大,“電網公司通過采取各種調度和相應措施,完全有能力解決好這個問題。”
需求側管理應對結構性缺電
在用電需求超預期增長的同時,用于保障電力供應的發電裝機增速正在回落。
根據中電聯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7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7.7%,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在新增裝機中,風電、太陽能發電各新增裝機1819萬千瓦、5341萬千瓦,在裝機增量中的占比達到了54.58%;火電新增發電裝機4453萬千瓦,同比減少11.78%;核電新增裝機僅218萬千瓦,為5年來最低水平。
“目前國家在整體規劃上,對滿足用電高峰需求的考慮是比較弱的。新增裝機容量一半以上是新能源,實際上在高負荷期間來看,‘有效裝機’的增長不足。”有業內專家表示,從發電原理上說,風電、太陽能發電很難用來彌補電力缺口,“太陽能夜間發不了電,持續高溫的天氣風電機組出力也不理想,而這些又恰好是夏季用電高峰出現的時間。新增裝機不少,但是高峰期能派上用場的并沒有那么多。”
對此,國網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為解決夏季高峰期幾十個小時的電力缺口,而去投資成百上千億元建設額外的電源、輸電線路,并不具備經濟性。“目前現實有效的辦法,還是要通過需求側管理,進行削峰填谷。”
日前,國網公司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迎峰度夏期間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以政府為主導,切實做好有序用電和電力需求響應,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間居民生活和重要用戶用電。
“針對高耗能企業、中小型工業企業等,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級預警,在不同的缺口等級下,用戶可用的負荷都在政府下發的有序用電方案中明確。”國網營銷部市場處何勝表示,“一旦出現缺口,會通知用戶在約定時間將負荷停下。如拒不執行,我們也會在得到省市縣三級政府許可下,直接把相關負荷停下來。”
何勝同時指出,除了行政命令式的有序用電,市場化的電力需求響應近年來也在持續推進。大工業、商業、居民用戶均可以自愿參與需求側響應,在高峰期通過降低用電負荷來換取一定量的補償。“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用戶參與降負荷的積極性得到激發,這種調節方式未來或將成為常態。部分地區高峰期空調負荷占比可以達到50%,把空調溫度稍稍上調,都可以減輕電網的壓力。”何勝稱。
據介紹,目前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已經開始嘗試電力需求響應機制,通過市場化引導讓用戶主動避開用電高峰。但記者了解到,受制于地方財政狀況、電力價格及補償價格的形成機制缺失問題,電力需求響應推廣雖取得一定成效,現階段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原標題:今夏或現“千萬千瓦”電力缺口!產能都過剩了,怎么還會缺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