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和光伏發電具有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很大影響,直接關系到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消納。當前日本可再生能源并網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并網困難”,系統消納空間有限是主要原因;二是“并網不公”,可再生能源不能獲得優先甚至平等的調度機會;三是“并網昂貴”,可再生能源不得不承擔高額的電網增擴容等配套費用。綜合來看,電網靈活性不足是造成三難問題的根源。
針對“并網困難”的問題,日本將推行新的輸配電管理制度,其首要目標是最大限度釋放已有電網的靈活性。因此,日本主要采取優化系統運行、調整輸電模式、放開部分并網約束等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針對“并網不公”的問題,日本將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經濟調度。今后日本電力調度將擴大調度范圍,涵蓋各類再生能源,簡化并網手續,開放系統容量市場,在滿足電網安全和供電質量的前提下,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實現最低發電成本的經濟調度。
針對“并網昂貴”的問題,將建立公平合理的電網成本分攤機制?稍偕茉窗l電所固有的不確定性要求其大規模并網往往需要對輸電容量進行增擴容,以加強電網的輸送能力。因此,必須對現有的輸電線路進行改造,一方面增加輸電容量,電網增擴容實行公開招標,工程費用將由相關企業共同負擔;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和提質增效有效削減現有電網利用成本,防止電網成本轉嫁給發電側,并網工程費用由一次性付款改為分期支付,以減輕業主負擔。
提升調節能力
風電和光伏發電等不確定性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需要確保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以平滑發電系統輸出波動性,保持電力供需平衡。但既有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表現能力較弱,因而電源調峰調頻能力受限。因此,當下最重要的是提高和釋放電力系統靈活性,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并網及其電能質量。
精細優化運行計劃,縮減調度間隔和關停機時間,以提高系統效率;一方面充分發揮火力發電和生物質發電本身所具備的可調節性,包括火電機組低功率保護機制、自動頻率控制(AFC)、每日啟停運行(DSS)等,確保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提高發電量預測和電網負荷預測精度。天氣預報力爭做到準確及時,盡可能實現當天預報發電量,減少預測值與實際值的誤差,以減少電力調度頻次和間隔。
增加儲能系統參與市場調度,通過需求響應和智能電網提高負荷彈性。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光靠火電和抽水蓄能發電調峰是不夠的,必須利用蓄電池等儲能技術、分布式能源的虛擬電廠技術(VPP)、電轉氣技術(P2G)增加電力調節能力。需求側響應是增加電力靈活性的重要手段,利用需求響應技術(DR)可大大增強調節能力,F在日本光伏供給過剩的發電量主要用于抽水蓄能發電,今后將主要利用需求響應技術來調整電網供需平衡。大力利用這些低碳調峰組合技術還有助于推動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優化跨區電力調度,通過市場創新挖掘電源自身的調峰潛力。2017年4月,日本首開“負瓦特交易市場”,將消費者節約的電量作為輸配電與電力零售的調節工具;2018年5月,日本又設立了“非化石能源市場”,開辟了以自家消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交易通道;2020年還將創建“供需調整市場”,實行跨區域的廣域電力調配;今后還計劃創設“容量市場”,通過供需實時調整確保足夠的電力調節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P2P電力交易模式。這些新市場一旦形成后,富裕的可再生能源將會帶動電力批發市場電價降低,同時反過來又會刺激電力需求,從而驅動電力需求進一步靈活化。
(作者系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