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點任務
順應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圍繞聚力建設新能源裝備和應用強省,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加大要素支撐,分類施策,做大做強3大重點產業,優化提升4大優勢產業,加快布局3大前沿產業,加快新能源在電力、熱力、交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壯大5大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我省新能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具有國內尖端水平和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研發、檢驗檢測和產業發展高地。
(一)聚力做大做強3大重點產業。新能源汽車、核電、智能電網及儲能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性、基礎性產業,代表了當前和未來發展重要方向和技術制高點,是很多省份都在重點布局、合力推進的關鍵新能源產業,也是我省從新能源產業大省向強省邁進的必由之路。結合我省產業布局和產業基礎,聚焦3大重點產業,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產業聚集發展,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競爭力,努力走在全國前列。
1.新能源汽車產業。把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作為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內容,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為發展的主攻方向,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檔次為核心,瞄準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沿,堅持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相結合,結合市場需求統籌規劃布局,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產品、市場優化升級,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擴大市場規模,推動新能源汽車向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到2022年,建成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聊城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50萬輛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2500億元。到2028年,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實現由低端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向高端新能源汽車制造強省轉變,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到4000億元。
2.核電產業。圍繞我國先進的三代、四代核電技術示范項目與核能小型堆多元供給平臺建設,以核電技術自主創新為重點,發揮國家級核電產業創新示范平臺作用,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打造我國先進的核能技術研發、人才集聚和核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高地,支撐和培育核能材料與裝備制造、核電建設運維等產業發展,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基地和集成供應商。到2022年,核電技術創新能力與裝備制造規模進一步提升,全省核電及配套產業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到2028年,核電裝備與材料關鍵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新一代核電共用技術支持能力,成為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全省核電及配套產業產值力爭達到1800億元。
3.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發揮我省電力強省優勢,圍繞特高壓入魯通道建設、省內主網架升級改造、新能源接入消納、智能微電網建設以及軌道交通電氣化等現實需求,加快突破大容量輸電、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大數據分析、儲能大規模推廣應用等關鍵技術,著力推動智能輸變電成套裝備、配網自動化設備、微電網系統以及智能化檢測裝備等相關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智能電網產業與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儲能技術深入融合,推動輸變電設備和智能電網產業向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特色智能電力裝備產業基地,提升省內智能電網建設所需設備自主配套能力。到2022年,輸變電裝備配套能力、成套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智能電網核心裝備自主化能力進一步增強,儲能關鍵技術具備產業化能力,全省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產值超過1500億元。到2028年,智能電網裝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儲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能源領域經濟新增長點,全省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產值超過2300億元。
(二)加快提升4大優勢產業。熱泵、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是我省具有良好優勢的新能源產業,也是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發展方向。依托我省較好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堅持市場應用導向,加快4大優勢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標準,推動價值鏈向高水平躍升,實現4大優勢新能源產業提質發展。
1.熱泵產業。抓住國家推進北方地區清潔供暖重大機遇,發揮我省既有熱泵產業基礎,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加快推進熱泵機組關鍵部件及控制系統研究,不斷提升產品全壽命周期內的可靠性、穩定性及季節性能系數(SPF),著力提品質、創品牌、擴規模,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綠色智慧化工廠,建設全國一流的熱泵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實現由熱泵生產大省向熱泵制造強省的轉變。到2022年,全省熱泵產業產值力爭突破500億元;到2028年,全省熱泵產業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