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安全嗎?余卓平表示,雖然氫氣燃燒點低,但密度很小,容易揮發擴散。氫氣擴散系數是汽油的12倍,發生泄漏時會迅速逃逸。“和汽油相比,氫能的危險性并非更高。”余卓平表示。
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亞洲總裁莫煒邦表示,如果得到規范處理,就可以安全地使用氫能。不少專家也表示,公眾對氫能安全性的誤解較深。有關政策法規仍把氫能歸于危險化學品,現在來看,這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了。
氫能的利用成本高嗎?余卓平算了一筆賬,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生產一公斤氫氣大約需要40元錢,可供小汽車跑100公里;燃油車跑相同的里程大約耗費7升油,以目前油價計算,花費40元至50元。“也就是說,氫能使用成本與汽油已相當接近了。”他表示。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是制氫大國,但目前氫氣在工業和能源領域只是副產品,大多不是作為能源使用。鞍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義棟說,鋼廠制備氫氣的成本非常低;對鋼廠來說,不僅可以發展氫能,還可以同時發展低碳冶金技術,降低碳排放。
正因為如此,各地正不斷探索氫能示范項目。2017年9月份,上海規劃到2020年建設5座至1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3000輛;到2025年建設5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達30000輛;到2030年,氫能相關產業年產值達3000億元。
2017年12月份,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國惠投資有限公司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達成戰略合作,建設集“氫能源科技園”“氫能源產業園”“氫能源會展商務區”于一體的“氫谷”。
2018年1月份,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力爭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
國家能源集團也把氫能作為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該集團煤化工領域擁有年產超過400萬噸氫氣、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車的制氫能力,排名全球首位。其探索的煤制氫路線,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至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至70%。
與會專家還表示,氫和燃料電池將是繼煤和蒸汽機、石油和內燃機之后的第三代主要車用能源動力組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燃料電池技術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
“在長距離、大功率運輸上,氫能更具有純電動汽車無法替代的優勢。”凌文表示。在此次論壇上,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公司、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和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4家企業聯合簽署了《200噸級以上氫能重載礦用卡車研發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燃料電池在能源行業的示范應用開始啟動。
產業生態有待完善
氫能雖被寄予厚望,但也面臨諸多瓶頸,首先是缺乏頂層設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表示,僅靠企業和市場,無法搭建起氫能產業的完整生態;氫能應納入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只有加強頂層設計,才能快速抓住發展機遇。目前,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中對氫能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技術加以關注,但并未深入探討。
王思強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路線圖,明確氫能發展戰略定位、目標和任務。同時,研究開展一批示范工程,推動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結合、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氫儲能以及氫燃料電池交通等多元化應用。
其次,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也仍有待突破。有關專家表示,需加快組織突破關鍵技術,完善有關技術標準以及檢測、認證和監管體系。
當前,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鐘志華表示,應加快建設氫氣管網、液氫等基礎設施重大示范工程。
對于當前發展迅速的燃料電池汽車來說,最“卡脖子”的地方是加氫站建設。由于目前我國法規要求制氫站應位于化工區,導致運輸成本偏高,限制了制氫加氫站的發展。
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頂云表示,加氫站建設成本太高是一大難題。由于安全標準高,很難選到符合條件的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