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收費仍然繁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推動降費的政策力度可謂空前。
2013年以來,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由185項減少至49項,共減少136項,減少幅度超過73%,其中涉企收費由106項減少至31項,共減少75項,減少幅度超過70%;政府性基金由30項減少至21項,減少幅度為30%。
據不完全統計,各省(區、市)自主清理本地區行政事業性收費超過770項,其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平均減少至12項左右,其中涉企收費平均減少至3項左右。
然而,各項收費還是讓企業家們苦不堪言。
湖南一家環保企業的執行董事長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雖然國家出臺了大量為企業降低成本的舉措,但企業實際稅費負擔卻減輕不多。”他以所在的環保行業為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繳納的費用還較多,如環評、安評、水評等評估報告收費仍然過高,人防建設費、地鐵建設費、工會經費等費用名目繁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東莞企業家反映,他們在做項目申報、資格審查、資質申請等工作時,會涉及多種類目的第三方收費和高昂的服務費!岸愘M負擔已經成為民營企業不能承受之重!边@位企業家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希望地方政府能夠規范收費標準,清理收費亂象,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第三方收費確實令成本更高!绷硪晃黄髽I家提醒說,“前兩年簡政放權的力度比較大,但如今感覺有點倒退,地方政府還是攬權,說白了,還要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
巨額的土地出讓收入相當于變相巨額加稅
企業家們普遍反映,除去人工要素成本上升,土地、水、電、氣等要素成本均處于高位,特別是土地和房產價格上漲幅度很大,增加了投資成本,也降低了民間投資的意愿。
租金向來是零售企業成本的主要組成,據上述零售業上市公司負責人介紹,隨著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價格的快速上漲,零售業的物業成本迅速上漲,成為零售業成本中上升非常明顯的部分。零售業的利潤率一般在1%~3%,而物業成本一般以兩位數的百分比上漲,利潤的增長遠落后于物業成本的增長。
珠三角地區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由于土地財政,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讓獲取大量收入,巨額的土地出讓收入相當于對居民和企業的變相巨額加稅,導致企業制造業投資能力不足,而房價高企則抑制了居民的消費能力。
當下,中央已明確表態,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則之下,火爆多年的樓市已初現“寒意”,緩解房價高企對投資和消費產生的擠出效應可期。
更大規模減稅在路上
更大力度的減稅當然也是企業家們熱切期盼的。
從財政部7月發布的信息來看,今年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
因此,很多企業家認為,從這些數據來看,減稅仍有較大空間。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7、8月份財政收入增幅已分別回落至6.1%和4%,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增速會低于以現價計算的GDP增速。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9%,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8%;2016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8.2%,2017年為27.2%,已經連續兩年下降。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表特別致辭時表示,中國政府正在研究明顯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
之后,劉昆也出來表態稱,抓緊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并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
官方不斷釋放的信號使外界相信:一大波減稅降費政策已在路上。
當然,政策的落實至關重要,一些地方政府已經行動起來。
以湖南為例,10月1日,湖南出臺《關于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實施方案》,從持續降低稅費負擔、合理降低融資成本、有效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等8個方面發力,其中第一條就是,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產業政策、有較好發展前景、一時遇到較大困難的企業,依法依規實行稅費緩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