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歲末寒潮中的杭州略顯得陰冷,位于城東的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龍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二車間卻暖意洋洋,一條設計產能為40兆瓦的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組件生產線在此正式投產。對于已進入10吉瓦產能時代的中國光伏制造業來說,一條40兆瓦產線的投產,恐怕沒有多少人有興趣予以關注。不過
2008年,當君聯資本投資龍焱能源時,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曾對這位古稀老人說:您可能是中國年紀最大的創業者。
這位古稀老人,正是龍焱能源的創建者吳選之,時年,他已68歲。
寶劍鋒從磨礪出,整整十年時間,吳選之帶領團隊堅持完成自主研發,從零開始,歷經碲化鎘技術的實驗線、中試線、生產線,直至商業化生產線體系的建立,并實現了包括改良型近距離升華沉積等核心設備在內的所有裝備的國產化,帶動了國內碲化鎘制造產業鏈技術的發展和提升。
對于已年近八旬的吳選之來說,成功所帶來的名譽、財富和地位或許已經沒有了什么實質性的意義,但十年創業,其間悲欣交集卻是難以言表。對于龍焱能源今天的成績,吳選之僅用了一句話總結:中國光伏需要更多屬于自己的原創核心技術,而世界一流的技術是有錢也買不回來的。
至簡的簡單中,傳遞的是堅韌的意志和報國情懷。
先強而后大
對于類似于半導體行業一般投資巨大的薄膜電池技術來說,正確選擇技術路線并不僅僅是需要時間和耐心那么簡單,一旦研發方向選錯,除了對研發信心帶來打擊,更糟的是前期巨額投入都將打了水漂,還會影響后期投資的跟進。
但龍焱能源最困難的時期,卻不是創業初期那些一切從零開始的日子。雖然薄膜電池技術的研發實在太燒錢,龍焱能源卻有一個很不錯的開局,除了晨星、君聯資本的投資,鼎輝、紅杉、北極光等國內著名風投都有投資跟進。
龍焱能源最困難的日子,卻恰恰是在第一條產業化線在技術漸趨成熟有可能達到更高產量的時候。
“薄膜電池產業很像半導體行業,設備投資很大,如果不能滿產,設備折舊會讓產品價格很高,缺少市場競爭力;如果以滿產實現低成本,則需要強大的現金流來支撐。”龍焱能源總經理吳奔介紹說,這也是幾乎所有重資產投資技術都會遇到的門檻。
那是在2014-2015年,經過三年左右的調試和技術改進,龍焱能源的首條產業化碲化鎘生產線在技術和工藝上都已趨于成熟和穩定,已可以加大產量。但彼時,國內地面電站市場正火爆發展,碲化鎘組件的市場應用卻還在探索中。
“我們當時就處于這樣一種尷尬的狀況,前期風險投資資金已消耗將罄,公司經營非常艱難,那么小的產能卻還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做產銷平衡。”吳奔回憶說。
“那段日子壓力真的很大,一方面因為產量太小,市場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另一方面,董事長還要求我們先培育市場,要等待那些需要時間才能獲得的寶貴的穩定性數據。”龍焱能源銷售總監包鋼告訴太陽能發電網記者說。
據包鋼介紹,龍焱能源的現有技術其實還可以把轉換效率做得更高,但吳選之堅持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技術必須要同時具備“四高一低”的五個特點,即高轉換效率、高穩定性、高產出率、高優品率和低成本。
“董事長認為,規模效應僅僅是達到低成本的一個最簡單手段,如果技術自身不能同時達到四高一低,就不能稱之為是真正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化技術。”包鋼認為,這可能也是臺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花了數年時間把銅銦鎵硒電池技術做到世界紀錄后卻宣布不干了的原因。
但此時,龍焱能源的資金面卻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一向視誠信逾生命但無法向員工按時發放工資的窘境即將出現。
即便如此,龍焱能源也依然堅持控制產量和銷售量,甚至暫不接受擴產的投資,因為吳選之對擴產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現有產線必須達到設計產能;第二,產品的市場定位和客戶要非常明確,要做到供不應求;第三,現有產線要實現盈利。
為了解決經營困局,吳選之不得不到處找親戚朋友籌措資金,總算依靠借來的幾百萬元度過了公司創辦以來最困難的那段日子。在投產儀式上說起借債發工資的那些往事時,老人仍微微有些動容。
隨后,隨著龍焱能源獲得CQC、TUV、UL等權威機構的認證,并在擁有兆瓦級應用后,艱苦的日子也接近尾聲。
2016年,龍焱能源實現盈利;同年,龍焱能源獲得新的戰略性投資—浙江能源集團投資1.2億元。
緊隨其后,深圳市國資委注資龍焱能源、龍焱能源下屬合資企業龍瑞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外成功發行綠色債券、深圳賽格集團、深能南控與龍焱能源聯合組建深圳賽格龍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投資杭州40兆瓦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組件生產線。
相比龍焱能源第一條生產線,賽格龍焱40兆瓦新產線的產品,不僅平均輸出功率由87瓦提高到了95瓦,單位成本也大幅降低,預計生產成本將低于1.8元/瓦,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不僅如此,相較于整整花了4年時間才進入投產階段的第一條生產線,龍焱能源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新生產線的立項、廠房改造、電力增容、設備進場安裝、動力設施一二次配、單機調試等工作,并實現一次聯調即出產品,隨后僅用2個月的時間就讓該條產線進入投產狀態。
這充分證明,龍焱能源已完全具備規模化發展其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產業化技術的能力。
截止目前,龍焱能源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組件產品已行銷至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其高度定制化建筑光伏構件產品已被安裝在包括2019年北京國際園藝博覽會中國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場館、國家大劇院舞美中心、嘉興光伏科技館、倫敦金絲雀碼頭公交站、瑞典醫院等國內外多個標志性綠色建筑的外結構上,展現出其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應用價值。
至此,經過十年技術研發的龍焱能源碲化鎘薄膜電池技術,在技術、市場和財務三方面都達到吳選之要求的情況下,正式由技術積淀期跨入了產業化擴張期。
創新式擴張
據吳奔介紹,龍焱能源的發展戰略用八個字可以概括,“自主創新、先強后大”。正是在這一戰略理念指導下,在技術沒有達到先進行列的時候,龍焱能源一直克制著擴張。
與深圳賽格集團、深能南控聯合投資杭州40兆瓦產線,是龍焱能源產業化擴張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