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歲末寒潮中的杭州略顯得陰冷,位于城東的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龍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二車間卻暖意洋洋,一條設計產能為40兆瓦的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組件生產線在此正式投產。對于已進入10吉瓦產能時代的中國光伏制造業來說,一條40兆瓦產線的投產,恐怕沒有多少人有興趣予以關注。不過
相比First Solar的發展模式,龍焱能源不僅技術路線不同,在產業化擴張方面也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有分析曾認為,First Solar之所以能雄踞全球光伏行業龍頭位置多年,除了碲化鎘電池較高的技術門檻,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封閉的垂直一體化的商業模式。
作為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球唯一一家能夠量產碲化鎘光伏電池的公司,First Solar擁有VTD技術路線的大部分專利,不僅碲化鎘電池自己生產,一些核心裝備也是自己制造,幾乎是能不假手于人的環節都自己做。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來晶硅光伏產業的商業模式。
根據龍焱能源的發展規劃,未來將在國內各區域選擇合適的合伙伙伴進行聯合投資生產,深圳賽格集團正是其合作伙伴之一。
“我們之所以選擇這種開放式的合作方式,是為了整合更多資源一起來把碲化鎘產業做大做強。”吳奔表示,除此以外,還由于國內金融環境不夠完善,造成重資產型技術創業相對比較艱難。
“如果依靠股權融資去發展,創業團隊的股份可能很快就會被稀釋,公司掌控者將變成一群財務投資人,這將無法保障技術團隊對技術的控制,會讓技術發展逐漸變形。而如果依靠銀行或債券的方式融資,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技術創新型企業也很難行得通。”
在吳奔看來,也正是如此,龍焱能源聯合投資模式的創新意義在于,給大家帶來了一種可復制的重資產技術的創業路徑和發展模式。
他認為,國內有能力也有興趣投資重資產技術的公司其實很多,但這些公司很難有意愿花費十年精力去研發一種技術,但卻又因自身需求在投資時需要控股、需要財務并表。
“我們與這類企業合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賣幾臺設備或技術,我們其實是在嘗試以技術撬動資本,希望改變以前誰股權大誰說了算的方式,希望嘗試以技術來說話,以此來保障技術的發展和未來競爭力。”
吳奔認為,這種輕資產技術撬動重資產投資的模式,雖然此前少有先例,但對重資產技術類型公司的創業,卻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賽格龍焱40兆瓦產線,只是龍焱能源與深圳賽格集團合作的首條產線,雙方的后續產線投資已提上計劃日程。在未來三到五年,除了更大尺寸產線的研發,龍焱能源還會在國內選擇幾家與深圳賽格類似的合作伙伴進行區域化拓展。
“在明年,如果賽格龍焱全面達產之后實現盈利,也就是賽格龍焱這種合作模式清楚了,那我們的整個發展模式也就清晰了。”吳奔說。(吳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