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舊能源的競爭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新能源的爆發對傳統能源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尤其是煤炭行業。
近日,德國、芬蘭、日本等多個國家掀起了一輪“棄煤”熱潮。
當地時間1月26日早晨,在結束了長達20個小時的徹夜會談后,德國宣布將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的煤炭火力發電廠,這一歷史性成就將幫助德國實現其2030年的減排目標。
在停止使用煤電的過程中,天然氣將成為德國電力能源來源的后備選擇,此外,新能源也將成為電力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達沃斯舉辦的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承諾,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從現在的38%提高到2030年的65%左右。
資料顯示,德國國內煤電占比高達40%,是目前西北歐國家中最后一個以煤電為主要電力來源的國家。
實際上,德國并非近期唯一一個提出計劃退出煤炭的國家。
在3月初,芬蘭議會批準了到2029年5月1日淘汰煤電的計劃,更有消息稱,這一目標甚至有可能提前至2025年。
而在稍早的2月份,日本大型貿易投資企業伊藤忠商事發表聲明,承諾將不再參與任何新燃煤發電和煤礦項目的開發,同時對公司現有煤炭資產進行嚴格評估并逐漸退出。
此前,日本最大的煤電開發商丸紅株式會社也宣布逐漸退出煤電市場,轉而積極參與可再生能源產業。
此外,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都已經明確提出未來不久將禁止煤電的使用。可以看出,全球范圍內新一輪棄煤潮正在席卷能源行業。
但實際上,由于不同國家能源結構的不同,是否退出煤炭產業并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是個多煤、缺氣、少油的國家,煤電歷來就承擔著能源領域的重要任務,因此完全“棄煤化”并不適用于我國實際情況,而是應該推動煤炭向清潔高效的方向發展,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加大清潔能源發展力度,推動能源結構向多元化發展。
對我國而言,與其說當下是新舊能源之爭,不如說是新舊能源相互促進的階段。“舊”能源未必不清潔,新能源也存在著海量的提升空間。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國內正處于能源轉型的重要時期,新能源的崛起已成為能源行業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尋找機遇,加入到新能源的發展大潮中。
縱觀全球能源行業,這一輪棄煤潮的出現給了新能源行業絕佳的發展機遇。2019年的新能源行業將有望再度迎來蓬勃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