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的美元交易系統掌握在美國手里,而華為總部和全球各個子公司,以及全球各個供應商都有跨國資金往來,因此匯路安全也是華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由于美元的全球交易都掌握在美國的手里,美國境外的美元交易主要通過美帝的跨境美元交易系統CHIPS進行,CHIPS的所有參與行都在美國境內,具體的說是在紐約,例如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是CHIPS的參與行,中行的其他分行是沒有資格的。
由于美元跨境清算和支付都要通過這些美國境內的CHIPS成員銀行進行,因此美國人很清楚的知道每一筆美元資金的流向,全球每一筆美元清算交易都要通過在紐約的參與行進行。
理論上美國人是可以要求凍結華為的美元交易的。
如果美國這么做,那么華為公司只能采用歐元或者人民幣和境外進行交易,而如果更進一步,美國要求全球各大商業銀行拒絕向華為提供金融服務,否則進行民事和刑事處罰,那么這個挑戰就很大了。
即使是中資大銀行,例如四大行,恐怕也很難違反美國禁令,這可能是華為最大的風險點之一,需要國家力量進行援助。
我們參考昆侖銀行的案例,該銀行在中石油旗下,是中國專門成立來進口伊朗石油的銀行,在伊朗遭受美國金融封鎖的情況下,用于購買伊朗石油。
讓伊朗的銀行在昆侖銀行開設賬號,中國的公司進口石油后,往該銀行賬號匯人民幣和歐元,反之中國公司向伊朗出口亦然。當然了昆侖銀行自2012年開始就被美國制裁,美元結算通道被關閉,長期只能用歐元和人民幣交易,是中國商家向伊朗出口貨物的唯一結算銀行。
換言之,中國的其他大銀行為了規避被美帝制裁的風險,都沒有參與為對伊朗貿易提供結算服務。
如果真的出現了極端情況,可以參考專門做伊朗業務的昆侖銀行,專門成立一家小型銀行,為華為提供全球金融服務。
另外除了使用歐元以外,我國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CIPS二期也已經在2018年5月上線,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撐,2018年前三季度,以中國銀行為例,辦理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4.26萬億元,同比增長60%。
中國目前已經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可以拋開美元和歐元進行交易。
6、華為的最終命運和極限推演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就分析過,華為有以下幾項收入可以不受影響:一個是存在不少不依賴于美國元器件的產品,可以順利銷售,最典型的就是光伏逆變器,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逆變器廠家;同樣的還有海思的芯片,全球最大的安防系統廠家?低暎渥畲蟮男酒⿷叹褪呛K,類似的還有智能電視芯片,海思也占了很大的份額。而這類芯片并不需要7nm那么高端的制程,從設計,制造到封裝都可以在中國大陸完成。
如果海思來自華為自有系統的需求減少,可以大力推動對外銷售,提高國產電子產品的芯片自主化率。
另外還有終端產品,例如路由器,華為手環,華為手表,華為電視等等,中低端手機,其性能落后旗艦機的水平,華為采用非美系方案是可以做出中低端方案的。
去年4月的中興事件爆發后,也極大的警醒了華為,到今年5月總共給華為留出了13個月的時間,同時加上庫存的6-12個月,華為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中低端產品的非美國布局。
一個是華為的專利收入,即使華為任何產品都賣不了,也可以像高通一樣收專利費,畢竟不管是4G還是5G,華為都擁有大量無法繞開的基礎專利,并不比高通少,而高通每年專利收入可達百億美元。
實際上我們假設極端情況下,華為所有手機完全不能銷售,其退出的市場一定有部分被OV和小米占據,對于中國來說,整體的市場份額喪失并沒有那么大,而華為目前并沒有啟動對國內手機廠家收取專利費,倒是和三星和蘋果談專利授權費用非常來勁,可以通過對國內廠家啟動專利收費來彌補損失。
另外高通也在使用華為的專利,也是需要向華為付費的,只不過高通不生產手機,雙方交叉授權后,華為還是需要向高通付費。
一個是華為在全球存在大量的存量網絡和手機產品,這是可以持續實現收入的,一部手機對華為帶來的收益,不只是手機自身的價格,還有上面的系統收入,最為典型的就是華為商場,你在上面下載了任何的軟件和應用,給開發者帶來的收益,華為都會拿到分成,一般在30%以上,尤其是游戲,這個是收入的巨大來源,你從華為下載的游戲應用,然后進行充值,華為都是會有分成收入的。其他還有華為pay等各種華為自有應用,也可以給華為帶來收益。
全球存量華為手機至少幾億部,這是華為的盈利來源之一。
另外就是華為遍布全球的數百萬個通信基站產品了,2G,3G,4G很多都是多年前的老產品,靠銷售各種備件,也可以獲得收入。
我覺得真正需要擔心的是華為的部分供應商,華為會受到較大損失,但是倒不了,但是其供應商如果喪失了華為的供貨,一定會有的撐不住倒下,因為華為是很多供應商的第一大客戶,這對產業鏈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另外就是華為的金融安全問題,這個是需要國家出面協助的,畢竟先進的芯片可以自研,但是華為不可能自己成立銀行為自己服務。當然了,極限情況下,華為至少可以做中國本土以及少部分國家的生意。
雖然落后美國,但中國已經具備較強的半導體研發能力,所有的芯片都有布局,有了火種。
美帝是ICT產業的開創者,也是全球最強的領導國家,不依賴于美國元器件,是一個艱巨的挑戰,一定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我們也要有信心,中國在IT產業雖然落后美國,但是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實際上就半導體而言,如果全球第一是美國,那么誰是全球第二?
下圖是全球2018年芯片設計十強:
分別是博通,高通,英偉達,聯發科,海思,AMD,Marvell,賽靈思,聯詠,瑞昱,我們可以看到,6家美國公司,3家臺灣公司,1家中國大陸公司。
實際上上面這個榜單只是純芯片設計廠家,如果我們看所有的半導體廠家。
下圖是2019年Q1的全球15強,分別是英特爾,三星,臺積電,海力士,美光,博通,高通,TI,東芝半導體,英飛凌,英偉達,恩智浦,意法半導體,海思,索尼。
分別是美國6家,歐洲3家,日本2家,韓國2家,中國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各一家。
以上兩份榜單,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呢?
美國遙遙領先毫無疑問,但是其他國家誰是第二,實際上很難分出來。
如果以半導體銷售額來看,那么韓國人無疑是全球第二,其三星和海力士的存儲器銷售額驚人,導致兩家都在全球半導體行業排進了前四位,總銷售額超過了歐洲,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
如果以純芯片設計公司來看,中國是世界第二了,
下圖是IC insight發布的全球芯片50強,2017年份額為美國53%,臺灣地區16%,中國大陸11%,歐洲公司僅為2%,日韓相加也只有2%左右。
實際上中國的11%是沒有包括海思,中興和大唐的內部銷售的,按照IC insight的估計,如果這部分算上,那就是17%的份額。
而2018年,毫無疑問中國大陸設計產業產值進一步放大,繼續超過臺灣地區位居第二。
如果以芯片制造來看,那就是臺灣地區最強了。
全球幾大芯片工廠,臺積電,聯電,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global foundry,這方面歐洲反而很落后。
總的來說,我們也可以看得很明顯,全球美國以外,只有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勢頭最猛,對美國的威脅最大。ICT產業本來就應該是華人的優勢產業,
全球芯片設計十強的英偉達,黃仁勛就是聯合創始人之一;同樣的還有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youtube的聯合創始人陳士駿;安華高和博通的CEO陳福陽等等。
中國臺灣以臺積電和聯發科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也做的非常出色。
中國大陸起步晚,但是勢頭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