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8月,光伏行業在沒有相關政策利好刺激的情況下又一次引起投資者關注,二級市場光伏全產業鏈均迎來了大幅度的上漲,從原料至配件無一例外。光伏板塊指數月內累計漲幅達到40%以上,表現驚艷。相較于安全隱患較大的核能、地理區位要求極高的水利能源以及儲備并不豐富的風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的儲量及環境適應性有著絕
受益企業有哪些?
原材料漲價存在天花板,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和技術選擇才是致命問題
雖然僅依托于物料漲價的本輪普漲并沒有長期的價值支撐,但不論如何上游原材料類企業勢必收益頗豐。但對于中游電池片廠商的未來發展來說,相較于成本的波動,其在未來單、多晶硅的取舍以及電池技術方向的選擇可能更會影響自身的未來發展。下面我們就從原料價格變動和技術變革兩個層面剖析各家公司的優劣。
原料層
硅料和硅片作為產業鏈最基礎的原材料,兩者市場份額較為集中,新疆大全、通威股份、保利協鑫、新特能源等數家公司掌握了國內超50%的硅料份額,而硅片生產又被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牢牢把控。可以說這幾家公司的股價變動完全受益于材料上漲。
此處以通威股份和隆基股份為例,7月以來通威股份從17元每股漲至最高的28.35元/股,漲幅超60%。隆基股份從40元/股左右拉升至最高的63.1元/股,漲幅超過50%,。截至8月28日,通威股份市值1071億元,公司成功進入千億行列,隆基股份市值更是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366億元,硅料和硅片的漲價基本貼合了股價的異動。
過往在國內因原材料漲價帶動股價飆升的案例不勝枚舉,以浙江龍盛為例,2019年同樣因意外事故導致染料供給大量收縮,浙江龍盛在兩個月股價飆升80%。
但如上文所述,以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為首的上游企業并不同于浙江龍盛,光伏行業市場并不存在成本超支的買單者,下游國網及補貼的錨定預示成本超支即等于賠錢。也就是說原料價格變動的紅利是有天花板的,而且硅料的這個天花板并不算高。
從價格來看,如今原材料價格已然接近2018年5·31新政前的最高值,向上區間較小。從產能來看,新疆地區多晶硅企業復產時間表基本在8、9月份,屆時硅料產量將得到恢復,供應短缺程度將部分緩解,雖然供給總量并不及市場的巨額需求,但新產能的投放對于原料價格總規是存在著下行壓力。
技術層
在原料并不能成為光伏行業長期發展基石的時候,電池片種類及未來技術方向的押寶可能就成了各家公司成敗的關鍵。
當下的光伏企業均面臨著兩組選擇,第一組是單晶和多晶的抉擇,隨著單、多晶的成本差異逐步收窄,但同時單晶硅優異的光電轉化效率又是多晶硅無法超越的,近年來的市場份額變動仿佛預示著單晶硅替代多晶硅的趨勢無法阻擋。
以保利協鑫和旭陽雷迪為例,兩者均在單晶替代化過程中受傷頗深。參考過往事例與當前技術因素,未來涉獵多晶硅片過多的主體可能就相對缺乏了一些競爭力,所以企業的轉型速度及多晶硅片業務存量占比就是我們需要不斷關注的地方。
第二組選擇是電池片技術的抉擇,當前主流的股份電池片技術包括PERC、HIT、TOPcon三種。
2016年隆基率先推廣PERC技術,這項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通過工藝改造使電池板的光電轉化效率變的更高,適用范圍包括單、多晶兩類硅片。根據已有數據顯示,PERC技術可以使單、多晶電池轉換效率平均提升0.5%和0.3%,這在光伏行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與此同時,PERC技術的運用僅需要在舊有設備的基礎上增加兩臺額外設備即可對原有的常規生產線進行升級,疊加了成本優勢,該技術自然成為了所有電池片生產公司的選擇。
但就在PERC技術風生水起之時,HIT(異質結電池)出現了,相較于PERC技術,HIT有著類似單晶硅之于多晶硅的根本性優勢——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
目前最為普遍且高效的PERC+單晶組合轉化效率受限于物理性止步于22%左右,提升空間殆盡,而HIT可以達到26%左右。而成本層面相較于PERC更新單條生產線40萬左右的改造費用,HIT就顯得十分昂貴,當前所有設備均未實現國產化,整套設備采購預計估價超億元右,遠高于PERC技術產線。自此技術更新的選擇又一次擺在了各家企業面前。
是在舊賽道穩扎穩打?還是去新賽道嘗試彎道超車?技術的倚重對于業內公司的未來可能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決定。
企業角度來看,山煤國際對于HIT電池表現得較為積極,公司發布公告稱其將規劃建設總產能高達10GW的HIT項目,占公司總規劃產能近30%。與此同時業內傳統龍頭也沒有表現出“閉關鎖國”的意愿,各家對于新技術均有涉足,以通威股份來看,其合作建設的1GW HIT項目一期建設已經完成,產能200MW,未來建設仍在持續進行。
但新技術的選擇能否最終助力企業彎道超車?可能未來仍需著重考慮HIT技術發展的程度以及相關設備國產化的進程,而這其中設備國產化帶來的成本節約是最為重要的。
作者:陶冶 來源:英才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