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光伏人來說,2018年的兒童節是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突如其來的消息在行業里引發了一場大地震,晃得很多人找不到北,不到半年時間里,20多家相關上市公司的50多位高管陸續離職或跳槽。2018年6月1日,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大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除了常規的降低補貼標準之外,讓人
2018年9月,歐盟宣布結束對中國光伏產業長達五年的“雙反”政策,使得光伏企業在國內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紛紛布局確定性更強、收益水平更高的海外市場,來對沖531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這并非國內公司第一次集體出海,相反,十幾年前,國內光伏產業極為依賴歐美市場,這種依賴一方面體現在供給端,關鍵原材料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是需求側,絕大部分組件產品都出口海外,也就是業內常說的“兩頭在外”。
直到2012年左右,這種情況才得以逆轉。
受“雙反”影響,再加上歐債危機之下歐洲國家紛紛下調補貼力度的影響,國內光伏公司遭遇當頭一棒,大量公司倒閉,大全新能源、尚德、晶澳和賽維四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龍頭都收到退市警告,全行業出口額從2011年的358億美元一路暴跌至2013年的123億美元。
在出口幾乎崩潰的情況下,政府決定出手救市。經過多年補貼和培育,中國光伏產業才逐漸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而且在產業鏈的所有環節都牢牢占據主導地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531新政頒布的2018年,全球光伏行業前20強中,中國企業獨占16席,無論是在技術和成本上都具有顯著優勢,這些優勢也為光伏公司在新一輪的出海潮中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種優勢的獲得主要源于四方面:
技術迭代,以單晶硅為例,單晶滲透率從2016年18.5%提升至2018年的46%。
工藝改進,比如金剛線切割技術的普及大大減少了上游硅料的使用。
龐大的市場容量,中國不僅是全球光伏產業最大的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應用國,規模效應有助于邊際成本的降低。
財政補貼,一方面能夠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以及市場滲透率,另一方面適時適當的退坡有助于提高行業門檻,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提升行業集中度。
從數據上來看,2018年,在531的沖擊之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43GW,同比下降18%,但是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出口總額達到161.1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創下自歐美實施“雙反”政策以來的最高水平。
得益于技術進步、規模經濟以及供應鏈競爭力增強等因素,光伏相比于傳統化石能源的經濟性優勢正在日益凸顯,531被視為是平價上網之前最后一次擠泡沫。
所謂平價,意味著發電側(不含輸配電成本)與火電上網電價平價競爭,用戶側(含輸配電成本)與電網適用電價同價競爭。2019年,在印度、中國以及歐洲部分地區已經可以實現發電測的平價上網。我國光伏產業于2021年全面進入平價時代已成為行業內外的共識。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市場普遍擔心國內外光伏裝機需求不足,會讓行業出現短暫倒退,但是到了下半年,隨著疫情好轉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釋放,形勢發生反轉,包括硅料、光伏玻璃等產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行業出現新一輪的搶裝潮。
過去十余年,中國光伏行業幾乎都生活在補貼的魅影之下,補貼也造就了行業的周期屬性,但這些狀況都將屬于從前了。驚魂兩年,光伏經歷了一場大變革,而“臺上的成功表現”,也正應了尼采那句話: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作者:羅松松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