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全文如下: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走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能源安全新戰略 (二)新時代能源政策理念 二、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能源供應保障能
三、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樹立節能就是增加資源、減少污染、造福人類的理念,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一)實行能耗雙控制度
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按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設定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對各級地方政府進行監督考核。把節能指標納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轉變發展理念。對重點用能單位分解能耗雙控目標,開展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推動重點用能單位加強節能管理。
(二)健全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修訂實施《節約能源法》,建立完善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制度,健全節能監察、能源效率標識、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等配套法律制度。強化標準引領約束作用,健全節能標準體系,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發布實施340多項國家節能標準,其中近200項強制性標準,實現主要高耗能行業和終端用能產品全覆蓋。加強節能執法監督,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嚴格執法問責,確保節能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有效落實。
(三)完善節能低碳激勵政策
實行促進節能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優惠政策。鼓勵進口先進節能技術、設備,控制出口耗能高、污染重的產品。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利用能效信貸、綠色債券等支持節能項目。創新完善促進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實施差別電價、峰谷分時電價、階梯電價、階梯氣價等,完善環保電價政策,調動市場主體和居民節能的積極性。在浙江等4省市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在北京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勵節能技術和經營模式創新,發展綜合能源服務。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行電力需求側響應的市場化機制,引導節約、有序、合理用電。建立能效“領跑者”制度,推動終端用能產品、高耗能行業、公共機構提升能效水平。
(四)提升重點領域能效水平
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能耗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推動工業綠色循環低碳轉型升級,全面實施綠色制造,建立健全節能監察執法和節能診斷服務機制,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提升新建建筑節能標準,深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構建節能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運輸用能清潔化,提高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水平。全面建設節約型公共機構,促進公共機構為全社會節能工作作出表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綠色技術研發、轉化與推廣。推廣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工業節能技術裝備、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等。推動全民節能,引導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五)推動終端用能清潔化
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區為重點,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散煤綜合治理,推廣清潔高效燃煤鍋爐,推行天然氣、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煤炭的使用。制定財政、價格等支持政策,積極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促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推進終端用能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推廣新能源汽車、熱泵、電窯爐等新型用能方式。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推進天然氣高效利用。大力推進天然氣熱電冷聯供的供能方式,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推行終端用能領域多能協同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
四、建設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立足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健全能源儲運調峰體系,促進區域多能互補協調發展。
(一)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
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途徑。中國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發展優先位置,大力推進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技術進步、成本降低、擴大市場、完善體系的原則,全面推進太陽能多方式、多元化利用。統籌光伏發電的布局與市場消納,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開展光伏發電建設,實施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采用市場競爭方式配置項目,加快推動光伏發電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光伏產業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完善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的電網接入等服務機制,推動光伏與農業、養殖、治沙等綜合發展,形成多元化光伏發電發展模式。通過示范項目建設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為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提供市場支撐。推動太陽能熱利用不斷拓展市場領域和利用方式,在工業、商業、公共服務等領域推廣集中熱水工程,開展太陽能供暖試點。
全面協調推進風電開發。按照統籌規劃、集散并舉、陸海齊進、有效利用的原則,在做好風電開發與電力送出和市場消納銜接的前提下,有序推進風電開發利用和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積極開發中東部分散風能資源。積極穩妥發展海上風電。優先發展平價風電項目,推行市場化競爭方式配置風電項目。以風電的規模化開發利用促進風電制造產業發展,風電制造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產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推進水電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科學有序推進水電開發,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建設與管理并重。以西南地區主要河流為重點,有序推進流域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合理控制中小水電開發。推進小水電綠色發展,加大對實施河流生態修復的財政投入,促進河流生態健康。完善水電開發移民利益共享政策,堅持水電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移民脫貧致富,努力做到“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改善一方環境、造福一方百姓”。
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中國將核安全作為核電發展的生命線,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實行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加強核電規劃、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監督,堅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嚴格的標準發展核電。完善多層次核能、核安全法規標準體系,加強核應急預案和法制、體制、機制建設,形成有效應對核事故的國家核應急能力體系。強化核安保與核材料管制,嚴格履行核安保與核不擴散國際義務,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核安保記錄。迄今為止在運核電機組總體安全狀況良好,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2級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
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采用符合環保標準的先進技術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推動生物質發電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和農村沼氣轉型升級。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嚴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產能擴張,重點提升生物柴油產品品質,推進非糧生物液體燃料技術產業化發展。創新地熱能開發利用模式,開展地熱能城鎮集中供暖,建設地熱能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區,有序開展地熱能發電。積極推進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實施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多措并舉促進清潔能源利用。提高電力規劃整體協調性,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功能,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按年度確定電力消費中可再生能源應達到的最低比重指標,要求電力銷售企業和電力用戶共同履行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發揮電網優化資源配置平臺作用,促進源網荷儲互動協調,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和監管機制。可再生能源電力利用率顯著提升,2019年全國平均風電利用率達96%、光伏發電利用率達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達96%。
(二)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化石能源
根據國內資源稟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統籌化石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有序發展先進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促進增儲上產,提高油氣自給能力。
推進煤炭安全智能綠色開發利用。努力建設集約、安全、高效、清潔的煤炭工業體系。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煤炭產能置換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釋放優質產能,煤炭開發布局和產能結構大幅優化,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2016年至2019年,累計退出煤炭落后產能9億噸/年以上。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快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全面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綠色化開采和改造,發展煤炭洗選加工,發展礦區循環經濟,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建成一批綠色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煤炭消費中發電用途占比進一步提升。煤制油氣、低階煤分質利用等煤炭深加工產業化示范取得積極進展。
清潔高效發展火電。堅持清潔高效原則發展火電。推進煤電布局優化和技術升級,積極穩妥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建立并完善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嚴控煤電規劃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截至2019年底,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煤電裝機占總發電裝機比重從2012年的65.7%下降至2019年的52%。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執行更嚴格能效環保標準。煤電機組發電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合理布局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在電力負荷中心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提升電力系統安全保障水平。
提高天然氣生產能力。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和資源評價,加強科技創新、產業扶持,促進常規天然氣增產,重點突破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推動頁巖氣規模化開發,增加國內天然氣供應。完善非常規天然氣產業政策體系,促進頁巖氣、煤層氣開發利用。以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為重點,建成多個百億立方米級天然氣生產基地。2017年以來,每年新增天然氣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
提升石油勘探開發與加工水平。加強國內勘探開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研發和新技術應用,加大低品位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進原油增儲上產。發展先進采油技術,提高原油采收率,穩定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東部老油田產量。以新疆地區、鄂爾多斯盆地等為重點,推進西部新油田增儲上產。加強渤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氣勘探開發,推進深海對外合作,2019年海上油田產量約4000萬噸。推進煉油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提升燃油品質,促進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
(三)加強能源儲運調峰體系建設
統籌發展煤電油氣多種能源輸運方式,構建互聯互通輸配網絡,打造穩定可靠的儲運調峰體系,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加強能源輸配網絡建設。持續加強跨省跨區骨干能源輸送通道建設,提升能源主要產地與主要消費區域間通達能力,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提升既有鐵路煤炭運輸專線的輸送能力,持續提升鐵路運輸比例和煤炭運輸效率。推進天然氣主干管道與省級管網、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儲氣庫間互聯互通,加快建設“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調度靈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氣輸運體系。穩步推進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擴大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等區域清潔能源配置范圍。完善區域電網主網架,加強省級區域內部電網建設。開展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建設,積極建設能源互聯網,推動構建規模合理、分層分區、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
健全能源儲備應急體系。建立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戰略儲備與商業儲備并舉的能源儲備體系,提高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儲備能力。完善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加快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氣企業、管輸企業、城鎮燃氣企業各負其責的多層次天然氣儲氣調峰體系。完善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主體、地方政府儲備為補充的煤炭儲備體系。健全國家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機制,全面提升電力供應可靠性和應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與能源儲備能力相匹配的輸配保障體系,構建規范化的收儲、輪換、動用體系,完善決策執行的監管機制。
完善能源調峰體系。堅持供給側與需求側并重,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技術支撐,增強調峰能力,提升能源系統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合理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實施既有燃煤熱電聯產機組、燃煤發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改善電力系統調峰性能,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推動儲能與新能源發電、電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開展電化學儲能等調峰試點。推進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完善天然氣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化機制,提升天然氣調峰能力。完善電價、氣價政策,引導電力、天然氣用戶自主參與調峰、錯峰,提升需求側響應能力。健全電力和天然氣負荷可中斷、可調節管理體系,挖掘需求側潛力。
(四)支持農村及貧困地區能源發展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村生活用能保障水平,讓農村居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完善農村能源基礎設施。讓所有人都能用上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實施全面解決無電人口問題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底全面解決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中國高度重視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著力補齊農村電網發展短板。實施小城鎮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平原農村地區機井通電和貧困村通動力電專項工程。2018年起,重點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和抵邊村寨農網改造升級攻堅。加快天然氣支線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管網覆蓋范圍。在天然氣管網未覆蓋的地區推進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供應網點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農村供能條件。
精準實施能源扶貧工程。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扶貧的重要支撐。中國合理開發利用貧困地區能源資源,積極推進貧困地區重大能源項目建設,提升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優先布局能源開發項目,建設清潔電力外送基地,為所在地區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在水電開發建設中,形成了水庫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貧困人口更多分享資源開發收益。加強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小水電等清潔能源。推行多種形式的光伏與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建成了成千上萬座遍布貧困農村地區的“陽光銀行”。
推進北方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保障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減少大氣污染為立足點,在北方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開展清潔取暖。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穩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支持利用清潔生物質燃料、地熱能、太陽能供暖以及熱泵技術應用。截至2019年底,北方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約31%,比2016年提高21.6個百分點;北方農村地區累計完成散煤替代約2300萬戶,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累計完成散煤清潔化替代約1800萬戶。
作者: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