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加速等錯綜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能源(集團)500強”(以下簡稱“500強”)作為能源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源源動力的同時,抵御住了各種風險,整體上依然保持著較強的增長勢頭,成為助力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上年相
五、節能環保快速發展
2020“中國能源(集團)500強”各行業分布情況較上年有較大變化,其中,節能環保行業入圍企業數量同比增加50%,由上年的10家上升至15家。電力行業入圍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3家至138家,重回第一;相應地,煤炭行業退居第二,但仍然有122家之多;石油行業入圍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13家,達到82家,排名第三;新能源行業入圍企業數量較上年減少9家至81家,排名第四;綜合類能源企業增加至37家,排名第五;燃氣行業入圍25家,排名第六(如圖7所示)。
目前,國家節能環保政策日益趨嚴,從根本上推動了節能環保產業和相關企業的發展。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推進污染防治,壯大綠色環保產業,這為整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定了基調。“十三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僅前四年,全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3.7%,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2019年底,我國單位GDP能耗為0.49噸標準煤/萬元,是發達國家的2倍,仍存較大下降空間。近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5%左右,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盲目擴張、風險防控意識不足等,導致整個產業在去年上半年集中爆發危機。在這場危機中,民企尤為困難難,不少民企主動“輸血”,引入國資,截至目前,已有數十家省級環保企業成立。不管是“救場”,還是分食“蛋糕”,“國家隊”的快速進場正在重塑節能環保產業格局。
六、山西省入圍企業數量蟬聯第一
從各省、市(自治區)入圍企業數量上看,山西入圍企業57家,較上年增加5家,再次超越山東,蟬聯第一。山東省入圍企業51家,較上年增加3家,排名第二,上升一個名次;江蘇省入圍企業48家,較上年增加2家,排名第三,上升一個名次;廣東省入圍企業44家,較上年減少6家,排名第四,下降兩個名次;北京市入圍企業37家,較上年增加1家,排名第五,與上年持平;浙江省入圍企業37家,較上年增加5家,與北京并列第五,上升兩個名次。上述6省是榜單中入圍企業數量超過30家的區域,其余25個省、市(自治區)入圍企業數量均在20家以下(如圖8所示)。
七、過半省、市(自治區)量、質齊升
從各省、市(自治區)營業收入總額上看,達到萬億規模的省、市(自治區)有四個,分別是北京、山東、山西、廣東。坐擁眾多能源央企、國企的北京市依然遙遙領先,入圍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高達13.30萬億元,較上年增長6.25%,是第二名山東省(1.83萬億)的7倍多;山西省和廣東省入圍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分別為1.39萬億和1.05萬億,分別同比增長5.96%、3.18%。上述四省市入圍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占“500強”比重為72.23%,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
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4個入圍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實現同比增長,21個實現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安徽、北京、福建、湖北、遼寧等17個省、市(自治區)營業收入總額和平均營業收入同步增長(如圖9所示),實現量、質齊升。重慶、天津、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海南、甘肅7省、市入圍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同比下滑,其中,甘肅、內蒙古、天津、重慶主要是因為入圍企業數量減少所致;海南、黑龍江、青海主要是由于企業平均營業收入下滑導致。
總體而言,2020“中國能源(集團)500強”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然而,中國經濟已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綠色、高效、低碳,以及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成為未來能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的貿易、外交乃至公共衛生等一些列不確定因素急速增加,黑天鵝事件頻繁發生,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能源(集團)500強”也必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發生更加深刻的變革。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