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痹凇疤歼_峰·碳中和”日益成為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博弈手段的情況下,中國提出的“30·60”目標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中
研判十一、新能源車推動交通領域減排
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為136.7萬輛,在整體汽車銷量中的滲透率為5.4%。我們預計,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93萬輛,同比增長41%,同時動力電池裝機容量預計為94.10GWh,相比于2020年提升50%。另外,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25、2030、2035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整體汽車銷量中的滲透率規劃將分別達到20%、40%、50%,同時我們假設國內汽車整體銷量未來幾年維持2-3%的增速,那么2030、203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1323.4萬輛、1826.4萬輛。
在下游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放量的背景下,動力電池環節也將迎來快速增長。并且隨著制作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電池能量密度以及單車帶電量有望不斷提升,從而推動動力電池裝機量實現更快速的增長。
投資邏輯:(1)抓龍頭。電池龍頭和中游材料龍頭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和盈利能力;(2)抓海外市場。電池和材料企業在海外供應鏈中的價格比國內更有優勢,同時海外頭部電池企業放量顯著;(3)抓業務拓展。部分電池及材料企業,兼顧動力與消費領域,還有部分企業拓展到48V系統領域,持續增長能力強勁。電池、隔膜、正極、負極、前驅體、電解液龍頭、結構件龍頭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
研判十二、風電效率提升推動經濟性改善
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十四五”期間規劃風電裝機2.9億千瓦,以此推算每年新增風電裝機量超0.5億千瓦。
風電產業鏈:風電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原材料企業、零部件制造商、風電整機制造商、風電運營商四大環節。
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行業集中度高。從風電場資本開支構成來看,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元。風電場資本開支由風電整機、系統平衡(電氣基礎設施、組裝和安裝)以及財務費用(保險、建筑融資等)組成,其中陸地風電場資本開支中風電整機投入占比約65-70%,以此推算,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元。
研判十三、核電設備細分賽道涌現新的活力
核能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裝機量持續多年增長。2011-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由1257.21萬千瓦增長至5102.8萬千瓦,復合增速達到16.84%。
核電設備整體競爭格局較為穩定,細分領域市場涌現新的活力。整體來看,核電設備市場處于寡頭壟斷市場,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其中核島設備領域以東方電氣等技術和實力為國內最強,常規島設備領域三大動力集團平分秋色。從細分領域來看,閥門、安全殼、主泵泵殼、控制棒驅動機構等細分領域中近年來開始涌現出江蘇神通、應流股份等具有活力的民營公司。
研判十四、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水電鋁和再生鋁受益
電解鋁具有高耗能屬性,生產一噸電解鋁耗電13500度,中國發電主要為火力發電,對應單噸電解鋁產生碳排放量為11.2噸;水電鋁項目采用水利發電的清潔能源,可實現“零碳排放”;再生鋁由于利用廢鋁進行冶煉,單噸電解鋁碳排放為0.23噸;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將推動實現以電解鋁行業為重點的“碳中和”,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水電鋁和再生鋁相關標的有望受益。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業新一輪高質量供給側改革
碳中和背景下,相關高能耗子行業或將受到重點限制,或將在未來數年內相繼觸及產能“天花板”。利好行業存量產能、行業內的高效低耗優質企業以及低碳相關材料生產企業有望持續受益。
根據計算結果,單位GDP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礎化工產品分別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業硅、電石、燒堿、黃磷、MTO、純堿。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與電耗高/電力成本占比高的產品相吻合。同時,也與內蒙古給出的禁止新建產能的化工品清單基本吻合。
我們認為伴隨各省市地區碳中和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地,有望為傳統子行業帶來長達十年以上的行業剛性供給制約,此類產品全國產能很可能在達到峰值后開始穩定或下降。
具體子行業方面,結合前文對各產品的能耗和碳排放總結,我們篩選出可能受到碳中和較大影響、行業基本面又向好的子行業,主要包括氯堿、純堿、工業硅等。氯堿:電石或將成受碳中和影響最大品種;內需旺盛增長,高景氣有望維持;純堿:低附加值高碳排;供需持續趨緊,價格筑底反彈,中樞有望較高水平;工業硅:電耗極高,火電擴產剛性受限;下游光伏快速發展拉動需求。
研判十六、碳中和帶來低碳新材料長期發展機遇
光電和風電是清潔能源首選,未來仍大有可為,上游相關材料迎長期發展機會;“降能耗”為另一方向,相關細分新材料機會或將迎需求旺盛增長。
(1)生物基新材料:高價值單品頻出,行業發展方興未艾。標的方面,推薦關注味精及飼料用氨基酸龍頭梅花生物、PLA國內先驅金丹科技、生物基長鏈二元酸及生物基聚酰胺龍頭凱賽生物等。
(2)降耗減排材料:關注聚氨酯保溫材料的“節流”作用。重點推薦規模、技術、成本都全球領先的聚氨酯龍頭萬華化學。
(3)新能源產業鏈:光風新能源大發展,關注對應的上游材料龍頭;ゎI域,長期受益于該趨勢的主要是光風新能源上游材料,光伏上游材料領域,推薦eva光伏材料龍頭聯泓新科、以及工業硅龍頭合盛硅業、風電上游材料領域。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業開啟高效化、低碳化進程
1、優質煤化工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其他方式調節合成氣碳氫比例,降低變換環節的碳消耗:以寶豐能源為例,早于數年前,公司已開始規劃并隨后建設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范項目,即“綠氫”項目。綠色制氫項目雖然成本高于合成氣制氫,但對于降低碳排放有重要意義:寶豐能源煤氣化初級產品幾乎全部為甲醇,其碳氫比為1:4(按原子量計算),而合成氣的碳氫比僅為約1:2,若通過綠氫項目制取額外所需的氫氣,便將大幅降低煤化工變換環節的碳消耗。
2、優質煤化工企業效益遠遠優于行業一般水平,在獲取新建能源指標和潛在的碳排放權交易方面都有優勢:對于煤炭資源豐富、其他工業不甚發達的多個地區而言,即使在碳中和相關政策不能新建傳統煤化工項目,也仍然需要通過煤炭轉換實現經濟增長,這時,將稀缺的煤化工指標給予優質的新型煤化工企業就是不二之選,就如同寶豐能源落地內蒙的40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此外,未來如果碳排放交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效益好的煤化工企業也可通過碳交易的方式獲取進一步產能擴張的權利。
3、優質企業有更好的氣化工藝,碳轉換率更高、煤炭單耗更低,無形之中都降低碳排放:先進的氣流床煤氣化工藝,不但對原料煤品質要求更低,碳轉換效率也更高。以華魯恒升為參考,其制造單位合成氣消耗煤565kg,遠低于固定床工藝690-690kg的消耗。另以寶豐能源為參考,據公開披露資料,公司CTO路線煤醇比1.5、甲醇單耗2.89,這些都提供了潛在的碳排放降低。另外,更加改良的甲醇洗環節工藝也將有效降低煤化工生產工藝中產生的碳排放。
在這一條主線上,我們建議重點關注雖處于傳統行業,但持續引領行業高效化、低碳化進程的領跑企業。
研判十八、電力行業脫碳將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勝負手,關注零碳電力
目前我國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居于各行業之首,當前我國碳減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過清潔能源發電替代燃煤發電。依據我國電力供需平衡模型,我們預計2030年前后我國燃煤發電裝機有望達峰,峰值為12.9億千瓦,此后裝機規模及利用小時均逐步下降;2060年風電及光伏裝機占總裝機比重有望超過70%。由于風光裝機占比提升對電網穩定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判斷未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及儲能裝置均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根據我們的2060年日度電力負荷平衡模型測算, 2060年儲能裝機有望占發電側總裝機的19.9%,成為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預計隨著電氣化率提升至70%的水平,未來主要的終端用能將會以電力為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電力行業脫碳是碳中和能否實現的關鍵。零碳電力中,光伏和風電當然是絕對的主力,同時水電、核電等零碳電力也會成為非化石能源重要的組成部分。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匯將最終實現碳中和
綜合來看,結合BP、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網能源研究院及能源轉型委員會等權威機構的預測,我們認為中國工業、建筑和交通部門最終實現脫碳在經濟及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依托我國在風電、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發電產業鏈上的優勢,我國清潔能源裝機有望快速提升,有效降低電力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此外,即便考慮保障電力供應所需的調峰機組和儲能設施的成本后,得益于未來新能源裝機成本的快速下降和儲能裝置規模化帶來的降本效應,以新能源電力為主的電力系統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就完全可以與基于化石燃料的系統相競爭,因此我國電力行業的長期邊際減排成本將為零甚至為負值。
與此同時,得益于廉價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供應,其他行業的生產流程也將加速電氣化,降低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最終剩余的難以避免的少量二氧化碳排放將通過CCS及森林碳匯予以最終抵消。根據我們模型測算,預期206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3.8億噸,前述我們估算未來我國年化森林碳匯為9.75億噸,則屆時我們僅需要4.05億噸的碳捕捉+碳封存的產能即可實現碳中和。
進一步分析來看,對于難脫碳領域的二氧化碳脫除有可能導致其中間產品價格提升很大。盡管其對GDP總量或消費者生活水平影響相對有限,但其仍有可能對具體企業經營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例如,鋼鐵生產脫碳可能會使每噸鋼鐵的成本增加 20%,但對于完全使用零碳鋼鐵的汽車而言,制造成本增量將不超過目前普通汽車價格的1%。未來我國有望通過逐步建立國內碳定價體系并建立各國碳價的互聯機制,合理平衡脫碳成本及森林碳匯、CCER等機制的價格體系,避免相關企業在脫碳進程中在國際競爭力上受到削弱。
研判二十、脫碳對海運首當其沖,利多LNG板塊
2019年全球海運貿易量達119億噸,動力煤為10.2億噸,占比8%,原油20億噸,占比17%,成品油10億噸,占比9%,LPG為1億噸,占比1%,LNG為3.56億噸,占比3%。能源貿易合計為45億噸,占比38%。從能源結構轉化趨勢看,動力煤存在下降趨勢,利空干散貨板塊;LNG存在占比提升,利多LNG板塊。
2030年原油在快速脫碳背景下,海運貿易量在達到峰值后會逐漸下滑。動力煤在漸變和快速脫碳背景下也會出現下滑趨勢。LNG的確定性較好,無論在哪種情景下,海運貿易量都出現大幅度上漲。
原標題:中信建投關于“碳中和”二十大趨勢研判:我國能源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 低碳新材料迎長期發展機遇。轉載又刪減。
作者: 來源:證券之星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