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底,浙江、湖南等多地突然公布的限電通知,喚醒了中國人塵封已久的“限電”記憶。說起“限電”,現在40歲以上的人應該還能清楚地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拉閘停電”對于廣大城市家庭來說,算是家常便飯。那是中國能源形勢最嚴峻的時期,一邊是改革開放后,突飛猛進的工業、民生用電需求,另一邊卻是老舊落后的能
發電設備:團結造機
有了煤炭等燃料,還需要發電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送入電網和千家萬戶。
然而發電設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技術進步需要一點點積累。整個20世紀,在這一技術領域里領先的國家,例如美、日、法、德,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驅者,
當時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發電領域,實現后來居上。
由于我國工業起步的晚,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發電裝備技術,依然落后西方三四十年,成為能源供應的最大障礙。
1975年,中國“大干快上”、自主研發的30萬KW發電機組,安裝在河南姚孟電廠——彼時,距離世界第一臺30萬KW機組被研發出來,已經過去了20年。
然而,忽視客觀規律、強行研發出來的設備,可靠性極低。動不動就漏煤漏水、鍋爐爆管、葉片斷裂,完全無法發揮設計能力。
等到了改革開放時,中國最多使用的,還是10萬KW以下的機組,而當時的德國、法國已經能制造90萬KW、乃至130萬KW的設備,技術領先中國4到5代。
為了盡快滿足用電需求,擺脫“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局面,國內發電廠開始逐批引進西方先進的發電設備。
例如1978年、1985年,內蒙古元寶山電廠就先后從法國、瑞士進口30萬KW、60萬KW機組,用于向工業重鎮東北供電,開國內之先河。
然而,盡管花費了大量外匯進口外國機組,中國仍然不能掌握背后的制造技術。長此以往,寶貴的外匯消耗殆盡,不可持續。
對此,國家決定要將發電設備完全國產化,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情。
1978年底,當時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同時組織了兩批考察團。一批由周子健部長帶隊,考察德國、法國等6個歐洲國家,包括11個發電設備廠和5個高壓開關廠;另一批由副部長周建南帶隊,考察日本三菱、東芝、日立等公司。
1978年 一機部歐洲考察團 參觀德國大眾
考察結束后,一機部聯合水電部,向國家計委提出,同時引進30萬KW、60萬KW兩代火電機組技術的方案,大膽實現“彎道超車”。
經過反復論證、貨比三家,1980年,兩部門最終選擇引進美國西屋公司和美國燃燒工程公司的制造技術,電廠設計引入美國伊巴斯庫工程公司技術。1985年,又引進了日本日立公司的相關技術。
至于為什么外國公司這么放心大膽地將技術傳授給中方?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技術雖然先進,但還算不上頂尖。另一方面,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實現如此大步子的“跨越發展”。
歷史上,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家,曾向西方取過經,但充其量學了個皮毛,到頭來關鍵零部件仍然要從西方進口。
但是中國人不信這個邪。
“七五”、“八五”期間,經過研究所、電力設計院、規劃院、電廠的通力合作,和哈爾濱、上海、東方三大動力制造廠的國產化改造,兩代引進型發電機組,分別于1985年、1987年,在山東石橫電廠和安徽平圩電廠落地,首批國產化率平均在50%左右。
各部門密切配合、眾志成城,當時被業內稱為“團結造機”。
此后,國家又撥款1億多美元、配套投入30億人民幣,進行產業鏈改造,提高國產化率。等到生產第十套機組時,國產化率已經提升至90%以上。
到了90年代,我國已經具備了年產發電設備1000萬KW-1500萬KW的能力,進口設備數量開始減少。
也是在那個時候,高效、可靠的國產發電設備進駐全國各大電廠,“用電荒”的現象逐漸消失。
1995年冬天,北京居民徹底告別了“拉閘限電”的生活。這一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
此后,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狂飆突進,從2億到3億,用時5年,從3億到4億,用時3年,從4億到5億用時2年……
2006年之后,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平均每年增長1億千瓦。
同一時間,我國又研發出國產100萬KW發電機組,技術躋身世界第一梯隊。三大電氣公司制造的發電設備,甚至能遠銷東歐、拉美、東南亞,搶他們“西方老師”的市場份額。
山東華電鄒縣電廠 國內首批落地百萬千
2010年,中國打破美國保持110年、“世界第一發電大國”的記錄。
截止2017年末,中國電網里運行的30萬KW、60萬KW、100萬KW機組分別有1100臺、650臺、120臺。
這近2000臺大型發電機,就是今天中國工業的心臟。
作者: 來源:柏年說政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