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項目上網電價超市場預期!6月1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稱,2021年起,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下稱“新建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上網。《通知》明確,2021年新建項目上網電價,按當地燃煤發
曙光乍現
在硅料價格飆升的背景下,6月9日,光伏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光伏產業鏈上下游近20家企業的領導、專家,就原材料、物流、匯率等成本上漲影響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對企業生產運營現狀及2021年下半年業務發展規劃,包括訂單情況、產能利用率情況及新建、擬建擴產項目情況等進行了介紹,對價格波動對電站項目投資收益影響、電站項目建設情況及建設進行計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積極為行業發展提供政策意見及建議。
參會代表普遍認為,光伏行業作為一個整體,上下游企業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多換位思考,共同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企業應立足長遠,有所擔當,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國金證券認為,參考2020年四季度光伏玻璃價格暴漲期間協會組織的類似會議,本次會議的召開及參與人員均符合預期,但根據其與部分參會人員的交流情況看,至少在會議現場,主管部門參會人員并未就“熱點難點”的潛在解決方案發表明確觀點。國金證券認為,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光伏產品價格的可能性極低,近期硅料價格確實基本見頂,但市場力量或仍是主導因素,會議本身更多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6月10日,在組織召開光伏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座談會僅僅一天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又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呼吁》(下稱“《呼吁》”)。《呼吁》稱,近三個月以來,多晶硅價格大幅上漲,目前已達到2020年年底的2.5倍以上,在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和投資收益率“剛性”約束的背景下,對整個光伏產業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目前,一些光伏企業已大幅降低開工率,減產甚至停產,部分訂單開始出現違約、毀約現象,產業發展面臨較大的誠信風險,損害了行業信譽,對中國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為降低硅料價格大幅上漲對產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協會呼吁建議全體會員和光伏企業守法合規、理性經營,尊重契約精神,自覺抵制對多晶硅、硅片產品的過度囤貨、哄抬物價行為,以及非自身生產經營需求的投機行為。自覺抵制電池組件環節低價傾銷等惡意競爭的不當行為,讓硅料價格盡快回到正常區間,共同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政策,關注多晶硅等光伏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問題,及時引導。
此前,有光伏產業鏈企業認為,當前行業供需錯配僅是表象,是由于部分企業刻意營造多晶硅、硅片短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所致。而針對上述輿論,相關硅料龍頭對此表示:“公司不存在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的情形。無論哪個行業,產品價格是供求關系的表現,是產業布局結構是否合理的問題。我們倡導產業鏈各環節,回歸理性,把握投資節奏,合理布局產能,以利于產業和企業的穩定發展。”
中泰證券也表示,市場此前擔心漲價影響需求,但這個擔憂有點誤解邏輯順序,這一輪漲價不是供給擾動導致的,而是緊缺環節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增加導致的。2021年光伏潛在需求很高,供應鏈本就滿足不了需求,只能通過漲價以及產業鏈利潤分配來壓低潛在需求,使其與供應能力匹配,產業鏈無論是單位盈利還是總利潤都處于擴張階段。
市場擔憂短期產業鏈開工率問題,但據中泰證券了解,光伏中上游開工率基本是飽和,下游短期是運營商和組件企業存在價格博弈,導致短期小幅壓縮開工率,類似于2020年三季度,是一個極短期的行為,4月組件出口同增38.1%、國內裝機同增53.5%打消了短期需求擔憂,而光伏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座談會召開、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出臺(2021年新能源發電消納權重、風光管理辦法、風光電價政策已全部出臺),都預示上下游價格博弈近期或將結束。
華福證券研報提供的數據顯示,本周(6月7日-6月11日)硅料價格上漲幅度已有所放緩,從此前的每周5%的漲幅變為2%,市場或預期硅料價格有望見頂,壓制光伏行業整體發展的因素或將逐步解除。從市場看,硅料價格的暴漲,對下游組件端的影響最大,當前開工率只有約50%,硅料價格見頂的預期將極大的增加組件端企業的業績彈性和股價彈性,理論上股價的走勢先于硅料價格的變動,即硅料價格緩慢下滑的過程中,組件企業的股價將迎來修復。
東吳證券認為,短期硅料價格見頂的態勢已經比較明顯,后續產業鏈價格和需求釋放節奏可能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硅料、硅片價格緩跌,且在年底硅料新產能開始釋放之前跌幅較小(10%-15%),產業鏈三季度仍然偏僵持狀態但需求陸續釋放并在四季度加速;二是硅料、硅片短期內快速下跌至150-170元/Kg區間并企穩,組件在1.7-1.8元/W的下游可接受價格區間、組件廠可接受的合理利潤空間下,放量生產、交貨、安裝;三是由于三季度國內外需求剛性相對較弱,在硅料、硅片價格形成下跌趨勢后,因下游買漲不買跌的情緒導致短期價格超跌,后續隨需求釋放再次反彈。無論何種情景,2021年全年150-160GW的需求兌現仍是大概率事件。對于2022年需求,持較為樂觀的態度看200GW以上。
從產業鏈供需和價格情況來看,2021開年至今上游硅料、硅片不斷漲價,下游電池、組件成本壓力較大,不能完全傳導給下游。3月組件廠減產隨著組件價格博弈階段性結束以及光伏玻璃降價得到順利解決,而進入6月組件企業排產環比再度出現下滑,再次引發市場對于全年光伏裝機需求的擔憂。
對此,安信證券認為,對于價格上漲問題:上游材料的漲價主要是因為市場處于高景氣度階段,需求量過于旺盛,使得原本處于常規效率的供給逐漸不能匹配需求,迫使供應鏈漲價來壓低潛在需求,反向促使需求和供應相匹配。
對于組件排產問題:由于一季度歷來為光伏行業的傳統淡季,再加上相關政策對行業加以規范的影響,致使產業鏈在一季度處于低開工率的狀態。硅料在近幾年的產能供應不足,導致即便行業景氣度提升,組件需求高增,但是硅料不足也無法支撐組件的需求增長。由于行業的景氣度提升,2020年光伏產業鏈快速擴張大幅提升產能,在市場需求還未相匹配的情況下導致開工率仍然較低。考慮到當前組件價格已經上漲至1.8元/W附近,提漲空間已然有限,主輔材其他環節除硅片外利潤壓縮空間也不大,因此本輪博弈可能必須要著手解決硅料的價格問題。
近期可以看到兩個積極信號,其一是雖然硅業分會口徑的硅料成交價仍有小幅上漲,但漲幅收窄;其二是6月9日光伏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工信部和能源局對產業現狀表現出了較大關注,短期困擾行業的階段性博弈有望再次迎來曙光。2021年光伏行業潛在需求很旺盛,只要產業鏈價格進入良性區間,需求拐點可期。
平價時代
2006年正式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確了“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上網電價”、適時調整上網電價水平、招標定價等可再生能源定價原則。
其后,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對風電和光伏發電陸續制定了分資源區陸上風電、分資源區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或固定度電補貼政策,并根據風光成本下降情況實施電價補貼退坡機制。穩定的電價機制、定期調整的電價水平對風光市場規模擴大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促進了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成本下降,使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具備去補貼的能力和條件。
6月11日,國家發改委出臺《通知》,明確了各類型項目的上網電價、補貼等內容,取消了此前設定的普遍低于各地燃煤標桿電價的新能源“指導電價”,并明確了2021年新核準項目可直接實施平價上網;同時,在官方答記者問中提到“確保2021年戶用裝機達到15GW以上”。
安信證券表示,這次的政策發布大致釋放了以下幾個信號:一是明確2021年新建項目不再通過競爭性方式形成具體上網電價,直接執行燃煤發電基準價;2021年新建項目遞延并網的,仍可執行燃煤基準價。這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從平價到競價的過渡,有利于保護企業項目收益,提高市場的活躍性和積極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表示,根據2021年上半年風光投資水平,按照25年合理利用小時數內的電量以燃煤發電基準價上網測算,全國各地區的資本金收益率有一定的差別,但總體上平均收益率風電在9%左右,光伏發電在8%左右。這可視作投資項目的基本收益,風光項目還可自愿通過參與市場化交易形成上網電價,交易用戶為綠電屬性付費,體現綠電價值。
二是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指出,2021年新建戶用項目的國家財政補貼額度為5億元,并將進一步細化政策以確保全年新建戶用項目并網規模達15GW以上;6月11日,國家發改委同時向國家能源局發函,再次明確了戶用補貼為3分錢/度、首批光熱項目執行1.15元/度電價。此次提出的15GW以上戶用規模,應當是在綜合考慮年內裝機進度、供應鏈價格、逆變器等環節的配套供應情況所作出的審慎目標。到目前為止,2021年風光開發建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上網電價政策已全部落地,彼此之間互為補充,進一步引導行業良性發展。
東吳證券認為,國家發改委本次電價政策的調整,實際上是通過放寬電價限制、給予地方更大的政策自主權,來體現對新能源發電行業的呵護和對“3060目標”的支持態度。2019年、2020年兩批平價示范項目在2021年底并網的剛性動力主要來自包括全額消納在內的多條政策優惠,此批項目不存在“享有同等條件下延期”的可能性,對于以央企/國企為主的此批項目業主而言,只要下半年組件價格在可接受范圍內(比如1.8元/W以下),那么在“2021年并網=雖略低但高度確定的收益率”和“延期并網=可能略高但高度不確定的收益率”之間,選擇年內并網仍是理性且大概率的結果。
因此,東吳證券認為本次國家發改委電價政策對年內裝機的影響甚微。對于未來裝機的影響,本次政策實際上是提升了未來新核準項目的收益率上限(或許是為了彌補2021年各類業主在收益率方面做出的讓步),但實際預期收益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還是要看各地方政策所確定的指標配置方式和市場化交易要求(比如近日出臺的吉林省風光項目指標分配規則中,雖未將電價列為競爭性配置條件,但要求業主承諾全額發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
作者: 喬偉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