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的能源電力工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動力支撐。中電傳媒新媒體編輯部整理出黨領導的能源電力事業從延安時期發展到今天的重要歷程、重大事件,以此慶祝黨的百年華誕。1. 1941年,創建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的能源電力工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動力支撐。中電傳媒新媒體編輯部整理出黨領導的能源電力事業從延安時期發展到今天的重要歷程、重大事件,以此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1. 1941年,創建延安閻店子發電廠
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閻店子創建發電廠,盡管功率只有3千瓦,但依然支撐幾十個無線電臺,把中國共產黨的聯絡范圍擴展到國統區乃至蘇聯,這也成為我黨領導電力實業的開端。自此,我黨領導的電力工業開始了偉大的征程。
2. 1946年9月,鏡泊湖電廠2號機組修復工作完工
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發電廠始建于1937年,是我國歷史上發電年代最早的中型水電廠,最早由日本人興建,日寇潰逃前,銷毀了整個電廠。1946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牡丹江公署電業總局正式成立。鏡泊湖電廠全體工人不分晝夜地搶修兩臺發電機組,1946年9月下旬,2號機組修復工作終于完工。
3. 1945年8月25日,下花園發電廠獲得解放
下花園發電廠始建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侵華日軍利用這里充裕的水和煤,建起了下花園發電所。他們從附近農村抓來勞工,在電廠做各種苦役。但工人們并沒有屈服,與日軍斗智斗勇,給八路軍傳情報、送物資。1945年8月25日,下花園獲得解放,晉察冀邊區政府接管了下花園發電所,并更名為下花園發電廠,獲得徹底解放的發電廠職工努力生產,節約開支,安全發電,積極支援前線,成績卓著,中國共產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通令嘉獎,并被晉察冀邊區人民政府評為模范電廠。
4. 1947年7月,華北解放區第一座發電廠——“劉伯承電廠”發電建成
1946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山西長治潞城西白兔村建立了“華北軍工第一廠”,俗稱“劉伯承電廠”(裝機容量為670千瓦),兩臺機組當年生產電力100余萬度。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紅色電廠”。它于1947年7月開始發電,是華北解放區第一座發電廠。
5. 1948年,華北解放區第一座紅色水力發電站——沕沕水水電站建成
1948年,華北解放區第一座紅色水力發電站——沕沕水水電站在河北省平山縣西南部沕沕水村落成,將源源不斷的電能送往西柏坡,支持西柏坡兵工廠生產,讓老一輩革命家在明亮的電燈下指揮解放戰爭。
6. 1949年10月1日,燃料工業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設立燃料工業部,管理全國煤炭、電力和石油工業。
7. 1953年1月1日,“一五”計劃確定電力工業計劃
1953年1月1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實施。“一五”計劃確定電力工業計劃是:裝機205萬千瓦,期末(1957年)年發電量159億千瓦時。同時明確了“一五”電力建設方針:以建設火電(包括熱電聯產)為主,同時利用已有的資源條件,進行水力電站的建設,并大力地進行水力資源的勘測工作,為今后積極地開展水電建設準備條件。
8. 1952年,阜新電廠恢復和擴建工程啟動
阜新發電廠始建于1936年8月,曾是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1948年阜新解放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一五”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中,電力占24項。1952年,作為24個電力重點工程的第一項,阜新電廠擴建工程啟動,中華大地上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由此發端。1952年9月17日,汽輪發電機組比計劃提前一個半月完成安裝。毛主席發來嘉勉電,祝賀提前完成發電機組安裝。
9. 1953年,豐滿水電站修復續建工程啟動
豐滿水電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內的松花江上,1937年日本侵占東北時期開工興建,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日本侵略者用強抓、騙招、征集等手段掠奪勞動力數萬人。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豐滿水電站回到人民手中,從此翻開了建設發展的新篇章。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豐滿水電站未完工程建設,“一五”計劃將豐滿水電站未完工程建設列為重點建設項目。1953年完成了豐滿水電站的恢復和改建任務,使該電站的裝機容量由13萬千瓦增加到55.4萬千瓦。20世紀的國內水電站,劉家峽、新安江、葛洲壩電廠甚至長江三峽等特大電站,很多管理技術力量都是豐滿輸送的,被譽為中國“水電之母”。
10.1954年1月27日,松東李高壓輸電線建成
1953年7月20日,新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施工的橫跨遼寧、吉林兩省的220千伏的松東李(豐滿-虎石臺-石寨)高壓輸電線路(即506工程)破土動工。1954年1月27日建成并網送電。
11.1955年7月,成立石油工業部
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決定,在石油管理總局的基礎上成立石油工業部,加強了在全國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的力度。
12.1955年7月30日,電力工業部成立
1955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部成立。
1958年2月11日,水利部與電力工業部合并,第一次重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
13.1956年,第一臺國產6000千萬機組在安徽淮南電廠投產
1956年,第一套6000千瓦火電機組在安徽淮南電廠順利投入運行,從此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火電設備的歷史。1958年8月,國產第一臺1.2萬千瓦機組在重慶電廠投產;1958年12月,第一臺2.5萬千瓦機組在閘北電廠投產。
14.1957年4月,新安江水電站開工
新安江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座自己勘測、設計、施工和制造設備的大型水電站,被譽為“長江三峽的試驗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水電建設的水平,為國家建設大型水電站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國內多座大中型水電站輸入了大量人才。工程于1957年4月開工,1960年4月第1臺機組發電。電站總裝機容量662.5兆瓦,保證出力178兆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8.6億千瓦時。電站主要擔負華東電網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任務,并且有防洪、灌溉、航運和養殖等綜合效益。
15.1957年12月,新中國宣布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建成
玉門是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57年12月,新中國宣布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這里建成。自1950年至1958年,玉門油田共產油373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454萬噸的82%,成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玉門油田曾擔負起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和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三大四出”歷史重任,培養造就了“鐵人”王進喜等一大批石油工人的楷模和精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留存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工業遺跡。先后被命名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20年,玉門油田紅色旅游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16.1958年6月,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
1958年6月,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開始在四川盆地開展大規模勘探開發天然氣。1963年,四川盆地建設了國內第一條專門輸送天然氣的巴渝輸氣管道。該管道起于巴縣石油溝,止于重慶化工廠,管徑為426毫米,全長54.7千米。1966年底,威遠構造探明儲量達400億立方米,這次會戰找到四川第一個陸上整裝大氣田——威遠氣田,并成功打出了我國第一口橫穿油層的拐彎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川中威遠氣田成為60年代中國最大氣田。
17.1958年6月,發現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1958年6月,勘探發現松遼盆地第一個油田,并正式命名為大慶油田。1960年,國家組織大慶石油會戰,投入試驗性開發。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后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并勘探準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形成了一套自主研發、系統配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勘探開發配套技術,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18.1959年10月,我國第一座國產大型高溫高壓熱電廠——哈爾濱熱電廠投產
1959年10月,我國第一座自行制造設備、自行設計、自行安裝建設的大型高溫高壓熱電廠在哈爾濱建成。同年11月10日,我國第一臺5萬千瓦機組在遼寧電廠投產。
19.1960年1月28日,第一條跨越長江高壓輸電線架通
1960年1月28日,我國在武漢架設的由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條跨越長江的高壓輸電線順利架通。
20.1964年,建設大小三線戰略布局提出
1964年,國家提出建設大小三線的戰略布局,對西南、西北地區和中原腹地的大小“三線”加快建設,先后新建和擴建了宜賓、江油、渡口等一大批內地發電工程,使這些地區的電廠建設得到了較大發展,改善了全國電力工業的布局。
21.1971年5月,葛洲壩工程開工
葛洲壩水利樞紐位于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離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2.3公里。它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大流量、徑流式水電站。1971年5月開工興建,1972年12月停工,1974年10月復工,1988年12月全部竣工。葛洲壩工程屬于三峽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三峽工程的反調節和航運梯級。
22.1974年12月,劉家峽水電站建成
1958年9月,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在黃河上游開工建設,同時,下游的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也相繼開工。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航運、養殖等效益。工程于1958年9月開工,1961年停建,1964年復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臺機組發電,1974年12月竣工。劉家峽水電站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47m,最大單機容量300MW,最高輸送電壓330kv,總裝機容量1160MW,全部設備均是我國第一次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設計、研制和生產的,并在運行中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為我國高壩建設和電力工業蓬勃發展積累了經驗。
23.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保電
1976年7月,河北唐山、豐南發生7.8級強烈地震。唐山地區共有3782名電力職工、家屬不幸遇難,其中陡河電廠及工地震亡1359人,還有3名日本專家。唐山電廠、陡河電廠和輸變電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唐山電力供應全停,京津唐電網解列為3片。在全國各地大力支援下,電力系統奮起救災,恢復生產。僅用4個月,唐山用電就恢復到震前水平。
24.1976年,龍羊峽水電站開工
龍羊峽位于青海共和縣境內的黃河上游,上距黃河發源地1684公里,下至黃河入海口3376公里,是黃河流經青海大草原后,進入黃河峽谷區的第一個峽谷,“龍羊”系藏語,即險峻溝谷之意,峽口只有30米寬,峽谷全長33公里,堅硬的花崗巖兩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設水電站的絕佳壩址,1976年國家決定興建龍羊峽水電站,電站建成后這里成了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所在地,水電站也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人稱黃河“龍頭”電站;因水電站的建成,當地旅游業興起,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龍羊峽谷成為也被稱為“中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名揚海外。
25.1979年2月23日,電力工業部成立
1979年2月23日,中央決定撤銷水利電力部,成立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劉瀾波任電力工業部部長。1982年3月,水利部和電力工業部再度合并為水利電力部。
26.1980年7月3日-12日,全國電業安全生產會議強調,電力工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
1980年7月3日-12日,電力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電業安全生產會議。會議總結了三十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經驗教訓及撥亂反正以來的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電力工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電力工業的事故是國民經濟的災難,影響到千家萬戶,必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要造成損失。從1980年開始,各發電廠、供電局都開展了百日無事故記錄的活動,促進了安全生產。
27.1981年,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電的生產和建設,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火電和水電
1981年,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電的生產和建設,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火電和水電,逐步把重點放在水電上,有水力資源的農村要發展小水電,以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發電成本。”
28.1981-1985年,集資辦電蓬勃興起
“六五”期間,集資辦電蓬勃興起,集資金額1983年為0.57億元,1985年達到7.3億元,全國先后有8個電廠共10臺集資機組投產。地方集資規模約320萬千瓦。到1985年為止,全國在建和“七五”準備開工的集資項目共50個,集資建設規模為1000萬千瓦,總集資額107億元。
29.1984年8月22日,全國第一個集資辦電的企業—山東龍口電廠誕生
改革開放前,我國出現全國性缺電局面。到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缺口達1000萬千瓦,發電量缺口達400億千瓦時。1981年12月17日,全國第一個集資辦電企業山東龍口發電廠奠基儀式隆重舉行。1984年8月22日8時36分,山東龍口發電廠第一臺10萬千瓦機組整體啟動一次成功。龍口電廠首開了集資辦電先河,打破了一家辦電、千家要電的舊格局,開辟了各方集資、多家辦電的新局面。1985年4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考察龍口電廠時題詞:“集資辦電,全國首創,滿發穩發,保證安全”。
30.1985年5月23日,國務院《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出臺
1985年5月23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水利電力部、國家物價局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的通知,對集資新建的電力項目按還本付息的原則核定電價水平,打破了單一的電價模式,培育了按照市場規律定價的機制。
31.1987年7月,“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二十字方針”提出
1987年7月,國務院領導在全國電力體制改革座談會上提出“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二十字方針”和“因地因網制宜”的電力改革與發展方針。
32.1987年9月,諫壁發電廠建成
1987年9月,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安裝、自我完善的特大型火力發電廠——諫壁發電廠全部建成,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33.1987年9月29日,龍羊峽水電站首臺機組并網發電
1987年9月29日,舉世矚目的黃河上游“龍頭”工程——龍羊峽水電站第一臺發電機組并網發電。龍羊峽水電站位于黃河上游青海省共和縣與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進口處,是黃河上游已規劃開發的15個梯級電站的第一個。龍羊峽水電站是具有多年調節性能和綜合效益的大型樞紐工程。它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供水和防凌作用。據介紹,這個水電站年發電量60.3億千瓦時,還可與劉家峽電站進行補償調節,使下游梯級電站每年增加發電量6.4億千瓦時,將為開發青海盛建設大西北,提供較多的能源。
34.1988年4月,國家能源部成立
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撤銷煤炭部、石油部、核工業部和水利電力部,成立能源部,由原國家計委分工管運輸和能源工作的副主任黃毅誠擔任部長。
35.1988年11月2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成立
1988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組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復函》,同意成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是全國電力行業企業事業單位的聯合組織,是非盈利的社會經濟團體。其主要任務是:為電力企業提供服務并協助能源部加強對電力工業的行業管理,發揮在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成為企業的好參謀和政府部門的得力助手。
36.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
1991年12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安裝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核電站并網發電,從此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1982年11月,秦山核電站批準建設。該核電站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容量30萬千瓦,壓水堆型。1985年3月20日正式開工,1994年4月1日投入商業運行。
37.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1994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興建。大壩長2335米,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庫容393億立方米,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總容量224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
38.1993年3月22日,撤銷能源部等7個部委,組建電力工業部等6個部委
1993年3月22日,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撤銷能源部等7個部委,組建電力工業部等6個部委,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
39.1994年5月6日,廣東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
1994年5月6日,廣東大亞灣核電廠2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至此,大亞灣核電廠全部建成投產。此前的2月1日,大亞灣核電廠1號機組投產。1985年1月18日,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和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大亞灣核電站合營合同。該核電站安裝兩臺90萬千瓦核電機組,引進法國技術,1987年8月7日開工建設。
40.1995年12月28日,八屆人大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1995年12月28日,八屆人大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并自1996年4月1日正式施行。為了保障和促進電力事業的發展,維護電力投資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障電力安全運行,制定本法。本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電力建設、生產、供應和使用活動。
41.1996年12月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組建國家電力公司的通知
1996年12月7日,國發[1996]48號文,即國務院關于組建國家電力公司的通知發出。通知明確,該公司由國務院出資設立,注冊資本為1600億元。是國務院界定的國有資產的出資者和國務院授權的投資主體及資產經營主體,是經營跨區送電的經濟實體和統一管理國家電網的企業法人。1997年1月16日,國電公司成立人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電力工業部部長史大楨兼任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
42.1998年12月24日,國務院印發通知,推進廠網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規范有序的電力市場
1998年12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998]146號文,發出《轉發國家經貿委關于深化電力工業體制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該意見的主要內容是:推進廠網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規范有序的電力市場:堅持政企分開、省為實體的方針,深化省級電力公司的改革;加快實施全國聯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快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
43.1999年12月4日,我國建成最大水電站
1999年12月4日,四川二灘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產,成為20世紀我國建成的最大水電站。該電站位于雅礱江上,拋物線雙曲拱壩壩高240米,裝機6臺,總容量330萬千瓦。1991年9月14日,二灘水電站工程正式開工。
44.2001年底,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01年底,我國大陸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已達到7700萬千瓦,從而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位。統計表明,我國的水電在建規模超過3000萬千瓦,規劃水電站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
45.2002年12月29日,我國電力體制實行重大改革
2002年12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電力新組建(改組)公司成立大會。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46.2003年3月20日,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掛牌
2003年3月20日,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正式掛牌,開始履行電力監管職能。柴松岳出任電監會主席。電監會是我國基礎產業領域首家政府監管機構,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由傳統的行政管理向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依法監管的重大轉變。
47.2003年7月9日,國務院電價改革方案出臺
2003年7月9日,國務院電價改革方案出臺。方案明確,電價改革的目標、原則和內容。方案提出,在進一步改革電力體制基礎上,將電價劃分為上網電價、輸電價格、配電價格和終端銷售電價;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同時建立規范、透明的電價管理制度。
48.2004年6月3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
2004年6月3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草案)。綱要提出,要堅持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嚴格的節約能源制度和措施,顯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
49.2004年9月26日,我國水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
2004年9月26日,隨著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30萬千瓦1號機組投產發電,我國水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