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時空雖不同,路數卻相似。
眼下,幾乎所有擁有風光資源的地區,甚至無論資源富集還是貧瘠,只要有人去開發項目,基本上都要求配套投資產業。只不過有的地方是暗示,比如招商引資合作,有的地方則是明示,比如競爭優選。
市場角色之間的位勢發生了根本逆轉,此前對很多地方來說香餑餑一般的央企國企,遭遇也一樣。
那位負責電站開發業務的央企朋友說:以前是地方求著央企去,現在是你主動找上門去了,人家可能還愛答不理。
而一位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的副市長則對他的朋友私下里抱怨道:
“我幾乎每天差不多都要接待三撥以上的央企國企電站投資商!
越來越多的電站開發商開始明白,預測地方是否有好臉色的辦法只有一個,你是不是帶著配套產業投資方案去的。
這也正是多數電站投資企業特別是央國企們的尷尬。沒有制造業務,原本是這些企業的一種優勢,可此刻卻成了一個短板,在項目開發競爭中無奈地處于劣勢。
于是,為了開發項目,他們寄希望于此前曾經合作良好的光伏產品供應商予以配合。
可于后者而言,在各地大興光伏制造產業基地的氛圍下,隨便去哪個地方直接投資產業,幾乎都可以換來電站項目資源并贏得更大的利益空間,還有可能在當地后續市場增量中占有本地化優勢。
如何選擇,似乎并不需要太多考量。
也有電站投資企業轉而尋求與那些希望進入光伏制造的新進投資者合作,這些背靠金融資本和其他行業產業資本的新玩家,或許是沒有產業歷史包袱的原因,似乎在建廠布局方面少了許多拘束,從而更受央國企電站開發商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