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地方是否有好臉色的辦法只有一個,你是不是帶著配套產業投資去的。這也正是多數電站投資企業特別是央國企們的尷尬
很自然的是,也有央國企開始考量進入制造業的議題。畢竟,無論與誰合作,受制于人倒是小事兒,關鍵是要分出去一些利益,讓原本就受組件價格高企和電價低廉雙向夾擊的電站投資收益空間變得更為狹小,致使不少項目還得坐等組件降價才算得過來賬。
“我們的確在認真考慮上馬光伏或儲能制造業務的可行性,不然今年的項目開發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從各種散亂的消息和傳言中來看,發出類似聲音的央國企似乎不止一家,更有已經行動起來的,比如華潤。
03
在去年最后一天發表的《2022年光伏行業猜想:灰犀牛與價格戰》一文中,對地方政府、金融資本及業外產業資本的介入可能會推動光伏制造業進一步擴產擴張的情景,老吳曾有過一些預估。
事實證明,那些預估可能有些保守了。
今年前幾個月,動輒上百億乃至數百億的光伏制造投資計劃,不斷刷新著行業的歷史記錄。從投資情況來看,業內老企業的臨時動議性而非計劃性擴產行為越來越多,新進入的“門口的野蠻人”也越來越多。
整個行業的擴張,由此進入了一種難以估量的模糊狀態。
傳統的行業競爭格局也因此正在發生變化,企業過去的戰略布局乃至營銷模式,似乎都存在著失靈的風險。
一位著名的光伏制造企業CEO問老吳,這樣擴下去,已是紅海的光伏制造業恐怕就要變成深紅了,以后在這個行業里還怎么玩啊?
此刻,也許有不少光伏制造企業的心境,都越來越與2010年時相似。在全行業大肆擴產擴張的浪潮下,擴,還是不擴?
2010年夏天,老吳曾用幾個月時間走訪了江蘇、浙江、安徽及廣東的許多光伏企業,拜訪了眾多業內朋友,他們眼里大都散發著如同當時天氣一樣熱烈的激情。
一位硅片企業老總在電話里對老吳說:“我們也不知道行情為什么一下子這么火了,可一臺爐子兩個月就掙回來了,這么火的行情誰會不擴?”
這句話,在差不多兩年后,與施博士那張廣為流傳的手掐眉間低頭有些沮喪的照片,形成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戲劇張力。
隨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跑路的,跳樓的,黯然出局的……
歷史是沒有記憶的,但人有,親歷過2010至2013那段行業歷史的業內朋友,眼下或許是最為糾結的,但也有可能是最為決絕的。
隨著與電站投資企業合作模式改變對現有營銷模式的沖擊,以及投資產能可以立馬換來利益的現實誘惑,讓光伏制造企業糾結的,不僅僅是擴不擴的問題,還有要不要去或許根本不符合企業建廠要求的地方投建新的產能。
或許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如此擴張可能帶給行業可持續性危機。但是,管他的呢,就像某位業內朋友的調侃,只要擴不死,就往死里擴,我是龍頭我怕誰?(文/吳軍杰)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