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002459)、隆基綠能兩家國內一線光伏制造企業赴美投資設廠,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這片中國以外最大的單一國家光伏市場。在補貼政策、潛在市場等一系列因素刺激下,中國光伏制造企業投建美國工廠不再是個案。多位受訪人士向記者表示,投資同等規模的光伏項目,企業到美國設廠的建設周期比國內更長、投資成本也更高,且面
記者注意到,此前,美國通過法案,對硅料產地提出不合理要求,一度影響了中國光伏產品在美通關速度,并導致電池組件在海關積壓。美國還對以中國企業背景為主的東南亞光伏產品實施反規避調查,導致組件運輸延遲,美國國內新增裝機也明顯放緩。
集邦咨詢的預測顯示,2023年美國市場預計新增裝機40.5GW,在全球主要區域中同比增速最高,有望達到101.1%。基于這一變化,不少企業調高了出貨目標,并希望在美國保持一定市占率,例如,晶澳科技在調研中透露,今年公司計劃在美國市場出貨3.5-4GW。
由于價格接受度比其他海外市場高,較高的溢價也令美國光伏市場有利可圖。方思淳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光伏企業直接出口到歐洲、亞太市場的光伏產品離岸價格(FOB)約0.22美元/W,而通過東南亞的工廠出口到美國的產品FOB價格達0.4美元/W,即便考慮東南亞地區制造成本高于中國本土,就單瓦毛利而言,出口美國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彭博新能源財經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光伏組件制造商可能會發現,美國工廠的投資回收期“難以抗拒”。據估計,到今年年底,美國組件制造商的毛利率將達到26%-32%。作為對比,國內單一組件業務制造商處在微利水平,一體化組件廠商毛利為15%-20%左右。
國內一體化模式難套用
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已經全面走向一體化布局,其中就包括晶澳科技和隆基綠能,然而,這兩家企業在美國的首次投資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組件業務。前述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考慮到項目占地、生產規模及美國用工成本,投資組件工廠作為前期探索是比較恰當的。
對此,方思淳也向記者做了分析。首先,中國光伏企業需要通過投資規模相對較小的組件業務去了解IRA法案下約定的補貼具體將如何取得,以此試水的意義頗為關鍵,因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企業對于是否能依約享受補貼持有疑慮。“實際上,已經有廠商規劃了從拉晶到組件的一體化產能,但何時落地還取決于第一階段組件業務的表現。”
除了補貼的不確定性問題,成本也是影響中國光伏企業在美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前述企業負責人談到,在美投資建廠不僅周期更長,成本也更高,從組件、電池到硅片,技術由簡單變復雜,資金投入需求也越來越多。“即便不考慮資金密集的上游環節,據估計,在美國投建同等規模的組件項目,其建筑、機電、施工的投入規模能達到國內的3-4倍。”
方思淳也關注到這一問題,她提供的數據顯示,不考慮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僅就生產制造環節的成本而言,美國的人工、水電成本比中國高出10%左右,同時考慮到部分組件輔材采購自中國以外區域,成本還會再增加10%-25%,這兩項就已經大幅推高了生產成本。
分產業鏈環節來看,如果光伏企業計劃將在美投資延伸至電池環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投資金額較大。“根據IRA,光伏電池的生產補貼是0.04美元/W,綜合計算下來也并不十分劃算,這也是為什么此前有部分電池投資計劃被擱置了。”方思淳說。
美國本土光伏電池擴產較慢的另一個原因是,雖然電池制造自動化水平很高,但對設備調試人員的要求也很苛刻,企業考慮到簽證的不確定性便暫緩了在美電池項目投資。此外,光伏電池制造需要用到特殊氣體,擴產地的選擇很有講究,必須設在有特定氣體供應的州。
針對上游硅片、硅料的情況,方思淳也做了進一步說明。她認為,硅片制造的自動化程度相對低一些,對工人熟練度的要求較高,美國本土在這方面存在瓶頸;而在硅料環節,其投資周期需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戰線的拉長會增加IRA的不確定性,再考慮到美國電費較高將推升硅料生產成本,極少有中國企業會選擇把在美投資鏈條延伸至硅料環節。
基于以上判斷,方思淳認為,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的組件工廠投入運營后,多數企業會優先考慮采用海外硅料,這些原材料將在東南亞國家完成從硅片到電池的一系列制造流程,隨后,大批的電池片產品將被從東南亞運往美國進行組裝。
記者注意到,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一項分析也支持了這種邏輯。該機構判斷,到2024年底,美國光伏組件產能將達到近47GW,東南亞將擁有41GW的電池片產能可免征關稅,屆時,美國本土的組件供應商將主要依賴東南亞的新增電池片產能來專門滿足美國市場需求。
全球化布局應對挑戰
不僅僅是美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推出了旨在提升本土光伏制造能力的計劃。歐盟委員會在3月中旬公布了《凈零工業法案》(NZIA)的草案,該法案對標美國的IRA,同樣鼓勵光伏等制造業回流。值得一提的是,NZIA公布后一度引發了A股光伏板塊大跌。
除歐美以外,印度也發布了對本土光伏制造的激勵政策,并率先邁出了第一步。2022年以來,印度企業曾多次向中國光伏設備制造商發出采購訂單,涉及電池、組件等環節。
去年4月,印度上市公司信實工業與邁為股份(300751)全資子公司新加坡邁為做出約定,擬向后者采購8條異質結電池整線生產設備,產能合計4.8GW。去年6月,金辰股份(603396)與印度能源巨頭Adani集團旗下企業簽署協議,將為后者提供2GW光伏組件高效自動化生產線。
今年1月,信實工業旗下信實新太陽能又與京山輕機(000821)子公司晟成光伏簽署合同,計劃向后者采購太陽能組件流水線和層壓機設備,合同金額折合人民幣約2.82億元。
“任何海外區域基本都是以組件項目為主,印度的電池擴張會稍快一點,接下來美國也會有一部分電池產線投入運營,但體量相對較小。歐洲去年投產了小規模的組件產線,但大規模的本土制造還看不到。”談及主要市場的本土化進展,方思淳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