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廣西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3—2030年)》(簡稱《規劃》),提出推動新型儲能規;l展、鼓勵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化發展、加快新型儲能市場化步伐、健全新型儲能管理體系等主要任務。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由示范應用進入商業化應用初期并向規;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廣西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3—2030年)》(簡稱《規劃》),提出推動新型儲能規;l展、鼓勵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化發展、加快新型儲能市場化步伐、健全新型儲能管理體系等主要任務。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由示范應用進入商業化應用初期并向規;l展轉變,全區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力爭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其中集中式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不低于200萬千瓦。到2030年,新型儲能實現全面市場化、多元化發展。
《規劃》充分與國家有關文件,以及自治區能源、電力、可再生能源規劃相銜接,共有七個章節,包括發展基礎、面臨形勢、總體要求、規劃布局建設要求、主要任務、環境影響分析、保障措施。
在規劃布局上,《規劃》強調,要集中建設,高效利用。發揮新型儲能“一站多用”的作用,鼓勵優先建設集中式儲能電站,提高利用效率。單個集中式儲能電站裝機容量規模以不低于10萬千瓦為宜,時長不低于2小時,場地條件允許的項目可適當提高建設規模。發揮新型儲能布局靈活的特點,就近就地高效利用。
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加快推進第一批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成投產。適時在柳州北部、桂林北部、梧州市、玉林南部等地區開展第二批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
多能互補一體化項目配套儲能項目:南寧橫州市、崇左、來賓象州縣、桂林、貴港覃塘區、梧州藤縣、河池環江縣、防城港上思縣、百色田陽縣、欽州等一批風光儲項目配套儲能項目。鼓勵開展“風光
火儲”、“風光水儲”等一體化示范。常規電源配置儲能項目:探索開展一批火儲、水儲聯合調頻示范項目。
大型新型儲能調峰電站項目:在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等具備條件的內陸地區或內陸火電機組既有廠址,探索試點建設裝機規模30萬千瓦及以上或時長4小時及以上的大型新型儲能調峰電站。
全文如下: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多種儲能,技術形態主要包括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以及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新型儲能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是催生能源新業態、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規〔2021〕105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能源〔2022〕209號)等文件精神,引導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健康發展,按照自治區“十四五”能源、電力、可再生能源等專項規劃要求,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發展規模與布局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并展望至2030年。
一、發展基礎
廣西新型儲能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試點應用、政策體系構建、裝備制造產業布局等方面均開展了有益探索。
(一)積極推動“新能源+儲能”規;l展。
2021年起廣西開始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2021年納入全區建設方案的市場化并網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規模為669萬千瓦和1416萬千瓦,分別要求按照項目裝機容量的20%、15%比例配建新型儲能設施,總容量346萬千瓦,時長不低于2小時。2022年,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推進廣西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建設的通知》,在全區開展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引導新能源年度建設方案明確的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配套儲能以集中共享形式加快建設,首批示范項目12個,總規模162萬千瓦/364萬千瓦時。2022年底,武鳴平陸共享儲能電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10萬千瓦時)并網試運行,成為南方五省區范圍內首個市場化獨立運行的大容量共享儲能電站。
(二)新型儲能裝備制造產業布局開始起步。
隨著全區新能源汽車的加快普及和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動力電池開始實現本地化生產和大規模應用。廣西依托有色金屬、稀土資源優勢,以及華友鈷業、鵬輝能源、順應動力電池等頭部企業,著手加快發展鋰電新材料、儲能電池等電化學儲能產業鏈。持續加大新型儲能相關產業引進力度,順利推進比亞迪弗迪年產70吉瓦時動力和儲能電芯、35吉瓦時儲能系統集成產線在南寧開工建設,遠景能源等智慧儲能制造基地也相繼開工,新型儲能相關產業布局初步形成。
(三)新型儲能發展配套政策持續完善。
探索建立新型儲能政策體系,先后出臺并完善了峰谷分時電價方案,制定了“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印發實施《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工作方案》、《加快推動廣西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試行)》,為新型儲能商業應用和市場化價格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支持新型儲能發展的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廣西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完成正式交易申報,現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新能源逐步進入電力市場,為后續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探索市場化商業模式、拓寬新能源消納空間奠定了基礎。
二、面臨形勢
(一)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廣西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新型儲能對于推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關鍵作用,是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將迎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新型儲能發展提供重大機遇。新型電力系統要求源網荷儲各環節協調互動,具有綠色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互動等特征。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下,新能源發展按下“加速鍵”,預計“十四五”時期全區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分別新增不低于1800萬千瓦、1300萬千瓦,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出力穩定性差,新能源消納壓力和電網安全運行風險加大。同時,廣西電力需求旺盛,供需形勢緊張,且廣西主電網屬于南方區域西電東送重要通道,對電力安全保供和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儲能具有多重功能,具有快速響應特性,可作為靈活性資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并網波動性,擴大新能源消納空間,對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頂峰能力、應急備用能力、運行效率、安全穩定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能源科技革命為新型儲能技術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已成為能源技術創新的關鍵領域之一。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迅猛,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逐步具備規;l展條件,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固態電池、儲氫等創新儲能技術百花齊放,技術進步預計將帶動系統成本持續下降。廣西可利用后發優勢,加快布局新型儲能裝備制造產業、重大技術裝備、技術適用性研究平臺,緊緊抓住新型儲能發展機遇。
新型儲能產業將為全區經濟發展注入積極動力。新型儲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區已具備新型儲能部分材料、電池的生產條件及下游新能源儲能應用市場。立足廣西“三大定位”和區位優勢,充分發揮產業、市場基礎作用,加快布局集材料、電池組、器件、系統集成、創新應用于一體的新型儲能全產業鏈,有利于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發展新動能,催生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為全區經濟發展注入積極動力。
(二)面臨挑戰。
技術發展尚在起步。國內外除鋰離子電池儲能外,其他形式的新型儲能技術大多仍處在起步階段,循環壽命、成本、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廣西新型儲能產業鏈尚不健全,新型儲能產業和技術應用以鋰離子電池為主,僅儲備有少數全釩液流電池應用項目,其他儲能技術尚屬空白,亟需加快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商業模式亟需突破。當前新型儲能技術經濟性仍有進步空間,新型儲能參與各類電力市場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項目建設和運營成本有待市場化疏導,新模式新業態不夠豐富,穩定、可持續的投資收益機制尚未形成,市場主體對新型儲能投資仍處于觀望狀態。
管理體系有待健全。廣西缺少大容量新型儲能項目經驗,施工調試、并網驗收、運行檢修、安全環保等技術標準,以及項目管理、安全管理、調度運行等機制等尚不健全。
安全運行存在風險。電化學儲能屬于能量高度密集的化學集成設備,具有易燃易爆特性,長期運行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儲能電站項目運行經驗積累仍有不足,風險暴露不充分。儲能電站風險預警、消防應急處置等難題尚未解決。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五個更大”重要要求、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內生動力、以市場機制為根本依托、以政策環境為有力保障,加快構建技術、市場、政策等全方位驅動的良好發展局面,推動全區新型儲能實現商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強與能源、電力相關規劃銜接。統籌新型儲能產業上下游發展,差異化布局發展全產業鏈。針對各類應用場景,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優化新型儲能建設布局,推動源網荷各側協同發展。
堅持創新引領、示范先行。堅持技術多元、場景多元、投資主體多元,鼓勵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開展一批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先行先試形成典型經驗全面推廣。推動技術創新應用、產業升級、成本下降,有效支撐新型儲能產業市場化可持續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有序發展。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市場管理體系,探索新型儲能市場新模式。
堅持立足安全、規范管理。加強新型儲能安全風險防范,明確新型儲能產業鏈各環節安全責任主體,嚴格落實國家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嚴格核心部件產品安全質量要求,逐步完善新型儲能技術、管理、監測、評估體系,加大行業監管力度,保障新型儲能項目建設運行的全過程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由示范應用進入商業化應用初期并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全區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力爭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其中集中式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不低于200萬千瓦。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體系培育壯大,適應新型儲能發展的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健全,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電化學新型儲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氫儲能及其他創新儲能技術的示范應用實現突破。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成效明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到2030年,新型儲能實現全面市場化、多元化發展。新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產業鏈成熟完備,創新水平顯著提高,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實現多元化發展,與抽水蓄能形成高效互補。新型儲能多重靈活調節功能更加凸顯,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求,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發揮顯著作用。
四、規劃布局要求
需求導向,合理布局。積極引導新能源電站以市場化方式配置合理規模的新型儲能。根據電力需求、負荷特性、電源結構、電網網架等電力系統特征,科學確定各區域建設規模,引導項目合理布局。
集中建設,高效利用。發揮新型儲能“一站多用”的作用,鼓勵優先建設集中式儲能電站,提高利用效率。單個集中式儲能電站裝機容量規模以不低于10萬千瓦為宜,時長不低于2小時,場地條件允許的項目可適當提高建設規模。發揮新型儲能布局靈活的特點,就近就地高效利用。因地制宜,科學選址。項目應在國土空間規劃指導下,落實生態保護、耕地保護,綜合考慮城鄉發展、消防安全、交通運輸、水文地質等要求,優先在消防、應急、電網接入等條件方便、經濟,且遠離居民生活區的地區選址

五、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廣應用,推動新型儲能規;l展。
優先發展集中式儲能電站。鼓勵新能源發電企業及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自建、合建等方式建設集中式獨立儲能電站,積極發揮新型儲能在電力運行中調峰、調頻、系統備用、爬坡、黑啟動等多種作用,促進新能源消納、緩解大規模新能源匯集壓力、加強負荷高峰供電能力、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在重點區域布局一批集中共享儲能示范項目。探索試點建設大型新型儲能調峰電站。
積極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建設配置合理新型儲能的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或集群,推動高精度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智能調度控制、頻率/電壓/慣量調節主動支撐控制等創新技術應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納利用,提升新能源并網友好性和容量支撐能力。加快推進南寧橫州、崇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以及桂林、貴港覃塘、梧州藤縣等多能互補一體化項目配套儲能設施建設。結合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大規模開發,開展海上風電配置新型儲能研究。鼓勵結合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分散式風電建設配置新型儲能設施。鼓勵煤電機組配置新型儲能進行聯合調頻,鼓勵煤電機組通過配置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發展“風光火儲一體化”模式,提升電廠運行特性和整體效益。支持區內核電建設新型儲能開展調峰調頻及多場景應用。
因地制宜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鼓勵在新能源大規模匯集送出的關鍵電網節點布局新型儲能,緩解新能源消納、調峰調頻和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電網壓力。支持在負荷密集接入、電力供需形勢緊張的地區布局新型儲能,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穩定。結合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在偏遠地區的電網末端、海島等,合理布局電網側新型儲能或風光儲電站,提高供電保障能力。在缺乏網間聯絡的獨立供電區,通過新型儲能提高電力供應保障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推動在變電站變壓器重過載、輸變電走廊(站址)資源緊張或項目建設難度大、季節性臨時性負荷增長等地區,依托既有土地資源或輸變電設施建設新型儲能電站,延緩或替代輸變電設施投資。在電網大容量關鍵輸電通道近區合理配置新型儲能,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探索用戶側新型儲能集中式發展。鼓勵在工業集聚區布局新型儲能,積極支持鋁產業、水泥、鋼鐵、化工等高耗能用戶結合實際用能需求集中建設新型儲能設施,利用分時電價機制引導用戶削峰填谷,優化區域電網負荷特性,降低用戶綜合用電成本。鼓勵百色鋁工業、貴港水泥工業聚集地區等開展用戶側儲能試點工作,示范帶動其他行業用戶側儲能加快發展。

(二)積極試點示范,鼓勵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
開展多元技術路線試點示范。持續推進技術成熟、低成本鋰離子電池技術商業化應用。在具備條件地區,加快開展全釩液流電池等容量型儲能技術試點示范。重點開展鈉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等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試點示范應用。推動飛輪儲能、超導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功率型儲能技術示范應用。加快可再生能源富余電力制(儲)氫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探索儲熱、儲冷、制氨等多種形式和更長時間周期儲能技術應用。以需求為導向,推動多種儲能技術聯合應用,探索多技術路線復合型儲能試點示
作者: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