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掀起一股巨浪。
這股浪潮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全方位布局,最為明顯的就是裝機量和產能的上升。5月19日,國家能源總局公布一項數據:今年1-4月光伏新增裝機已達到48.31GW,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43GW,增長率為186.2%,而這個數字也逼近2021年全年裝機總量的54.88。
也就是說,
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掀起一股巨浪。
這股浪潮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全方位布局,最為明顯的就是裝機量和產能的上升。5月19日,國家能源總局公布一項數據:今年1-4月光伏新增裝機已達到48.31GW,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43GW,增長率為186.2%,而這個數字也逼近2021年全年裝機總量的54.88。
也就是說,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新增裝機量達到2021年的88%。產能方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透露,光伏全產業鏈今年底有效產能預計達到700GW以上。
巨浪有浪頂,就會有浪底。這一波光伏巨浪的波動起伏,更是撲朔。
浪頂是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光伏市場的熱度激增,資本持續加注,推動了一大批光伏企業IPO。產業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以來,有近20家光伏企業擬在A股上市,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浪底則是隨著眾多玩家涌入,賽道變得擁擠,產能開始過剩,價格戰一觸即發,行業儼然進入了淘汰賽階段。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光伏技術,創辦第一家光伏企業,到2005年左右政策加碼補貼促進產業興起,以及后來的國家能源局不斷出臺利好政策,國內光伏產業一直呈現良好向上的發展勢頭,也涌現了一批優質企業代表,包括隆基、晶科、通威、協鑫等。而今,隨著各方力量的交織,進入全新時代下的光伏產業逐漸顯現出“矛盾”所在。
矛與盾
產能過剩、行業內卷是當下光伏產業的基調。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第十六屆全球綠色能源領袖對話上表示,過去18年,光伏行業建設了約380 GW的全產業鏈產能。現在,18個月就能建成超過380 GW的產能。
作為光伏電池重要原料的硅,也迎來了較大的產量上升。據集邦咨詢預測,2023全年硅料產出約134萬噸,同比增幅高達56.29%,可支撐超過500GW的組件產出,較2023年330-350GW的裝機預測明顯過剩。
不過,這種情況并沒有抵擋住新入局者的熱情,家電、紡織、房地產等跨界玩家也開始進入。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僅2022年,就有75家原主營業務為家電、養殖、醫藥等多個領域的上市公司跨行投資光伏產業。
價值規律下,供過于求的光伏產品價格屢創新低。
來自上海有色網的數據,6月28日,市場主流光伏組價成交價格為1.22-1.37元/瓦。而在2022年,光伏組件價格一度突破2元/瓦。今年以來,光伏組件上游硅料價格一路下行,從年初最高30萬元/噸下跌至目前均價不到7萬元/噸,暴跌了近八成。相較于2020年至2021年的硅料價格暴漲3倍來看,市場行情已經極度內卷不容樂觀。
回到產業鏈的角度看,光伏產業自上而下可分為多晶硅(即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電站開發和建設環節。各環節的發展核心各有特點:硅料以產能為核心,電池片以技術變化為核心,組件和裝機逆變器等以終端需求為核心。
在產業鏈上游,硅料是各大光伏制造企業最為掙錢的一個環節,也是企業為之爭奪的香餑餑。硅料龍頭通威、協鑫在2022年的業績均取得較大的增長。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去年硅料價格暴漲,像通威這樣的企業在上游已經掙到盆滿缽滿。”
通威股份年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別凈賺51.94億元、70.29億元、95.07億元,呈現遞增趨勢;四季度凈利潤39.96億元,環比下滑約58%。而在2023年一季度,通威股份營收332.45億元,同比增長34.67%。
協鑫科技則在2022年多晶硅出貨量達到9.39萬噸(含內部銷售1.22萬噸),同比增長96.4%,實現收入176.61億元,同比增長196.1%。在2023年一季度多晶硅出貨量(含內部銷售)約為46870噸,硅片銷量約為12009兆瓦。
反觀產業鏈下游,與上游相比顯得有些冷清。盡管光伏裝機量還在持續提升,但受制于上游原材料、自身商業模式的影響,下游的企業需要看原材料的價格吃飯。
根據中銀證券測算,在一定成本等前提假設下,若硅料價格持續下降帶動組件價格由當前的1.98元/W下降到1.80元/W,國內地面電站項目IRR(內部收益率)有望提升1.2個百分點至7.7%。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在保守情況下,2023-203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95-120 GW;樂觀情況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120-140 GW。同期保守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280-436 GW;樂觀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330-516 GW。
價格戰不如技術戰
國內組件企業過多,產品總體實力不俗,新入局就要靠價格低才能站穩腳跟。可隨著用政策補貼換取市場擴張的做法逐步取消,光伏產業進入全新的成熟發展期下,價格戰是否會成為決勝的重要因素?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副局長王新,在公開場合中談到,從多年的貿易摩擦應對工作中體會到,低價競爭無疑是飲鴆止渴,中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應該是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不該停留在制造環節,還應加大前端研發投入,提升科技含量。
事實上,當前的P型電池,轉換效率接近理論極限,為了追求更高的突破,電池片市場面臨技術革新。N型電池應運而生,光伏行業的技術路線正在由P型轉向N型。
換句話說,整個產業想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啟動下一輪電池技術變革。效率更高、衰減率更低、弱光性更好的N型技術,被業內認定為取代P型的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
公開資料顯示,N型電池新技術快速發展,TOPCon 電池量產性價比最高,其效率已達25%以上,成為大多數光伏組件企業后續發展目標方向。
從國內實際招標情況來看,N型組件集采占比逐步上升。2 月17日,國電投5.65GW 組件集采開標,N型占比32%;2 月21 日,中核匯能6GW組件集采開標,N型占比42%;4 月17 日,華能6GW 組件集采開標,N型占比50%。有數據預測,N型技術加速滲透,2024 年出貨占比有望達到60%。
今年的SNEC展和慕尼黑國際太陽能展會上,光伏產業開啟N型高效時代已然定調。伴隨N型技術降本增效持續推進,光伏產業鏈將迎來全新擴張周期,新、舊玩家的爭相布局推動了N型產能持續快速滲透。
SNEC大會上,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對《時代周報》表示,通威股份開始加快在產業鏈中的布局。而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要求,順應行業一體化發展趨勢,通威股份開始全面布局組件業務。
同時,新一輪價格競局下,光伏組件企業的全球化競爭能力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6月初,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把硬仗的氛圍感拉滿》一文中,通過一組對話生動描述了國內光伏組件市場的競爭情況:“所有沒有海外營銷力的、沒有品牌的二線三線(企業)都擠在這個‘寺里’,僧多粥少,‘住持’又只看價格,不問芳華。”他還稱,“接下來只會僧更多粥更少,‘住持’更粗暴。這個時候,全球化能力就顯高下了。”
也就是說,價格戰雖然對產業發展曲線有一定的影響,但關鍵的還是光伏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渠道的拓寬。
相信光才能做時間的朋友
當下的光伏產業的問題,與五年前甚至十年前不同,不是源于國內外的諸多不利政策影響,而是由于產業發展過熱,入局者過多所帶來的。
下一步只能是產業自身的調控和消化,進行優勝劣汰:一方面依舊需要革新技術,發展提升有效供給以適應需求;另一方面更要驅動市場滲透更多場景,激發需求的不同可能性。不論是集中式,還是工商業和戶用的分布式,創造更多解決方案和資金的注入,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天花板。
針對未來的布局,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認為,在技術迭代期,企業的平衡能力至關重要。如果在上一代技術上投入產能太大,等新技術出來之后,原來的產能就會偏落后。但原有技術終端需求使得原有產能不能完全停滯,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一直是在做平衡。在隆基綠能找到比較終極的技術路線之前,還是會相對謹慎地布置產能。
目前,在應對技術升級上,隆基綠能在商業級絨面CZ硅片上實現了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該效率創造了世界前三、中國第一的紀錄。
而在應用布局上,隨著光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應用模式也更加趨于多元化,“光伏+儲能”“光伏+農業”“光伏+建筑”等諸多場景被開發出來。
光伏+儲能方面,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的應用,同時也會使得光伏發電的適用性更加多元。光伏+農業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探索農光互補模式的發展路徑。光伏+建筑方面,光伏建筑相結合在推動建筑能效提升、降低建筑運行能耗方面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可。
此外,光伏+通信、光伏+生態治理、光伏+交通等眾多“光伏+”領域均有一定的發展。光伏應用的多元化拓展將會進一步拓寬未來光伏市場規模。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認為,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內部調整變革期。短期低端產能面臨過剩的局面,但伴隨著技術升級和行業內結構性調整,同時伴隨著行業需求未來仍會持續增長。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光伏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已成長為全球市場的頂尖選手。光伏產業作為先進制造業的代表,既是推動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也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預見,在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變革的雙輪驅動下,光伏行業將在逐步成熟中走得更遠。
作者: 來源: 科技新知
責任編輯:jianping